第567章 从阅兵场到演兵场(一)(2 / 2)

“演习就是实战,荒漠地形无依托、缺补给,还要应对多兵种协同的复杂情况,我们必须拿出阅兵时的较真劲,把每个细节练到极致!”

接下来的一个月,营区掀起练兵热潮。

海涛结合荒漠作战特点,创新开展“昼夜连贯机动”“无依托火力打击”“跨兵种通信适配”等针对性训练。

他把阅兵时的“精准意识”融入训练,小到单兵战术动作的规范,大到营级指挥链路的畅通,都逐一抠细节、补短板。

在一次模拟通信中断演练中,通信班长刘胜军急得满头大汗,海涛却冷静下令:“用备用信道联动,同步启用信号中继站,记住,阅兵时我们连脚步声都能保持一致,现在更要做到指令不落地、协同不脱节!”

演习当天,荒漠腹地风沙弥漫,能见度不足百米。

海涛率领合成营伪装潜行,刚抵达预定集结点,就遭遇“蓝军”装甲分队突袭。

他临危不乱,迅速下达“分区抗击、火力牵制、迂回包抄”的命令。

步兵分队依托沙丘构筑临时工事,火炮分队精准标定“蓝军”装甲目标,无人机分队实施电磁干扰,同时通过加密信道协调空军航空兵进行空中支援。

风沙中,各分队如同阅兵方阵般默契配合,硬生生撕开“蓝军”防线,完成穿插包围任务。

演习收官复盘时,导演部给出高度评价:“海涛组织的协同作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完全达到了精锐部队标准!”

而海涛却盯着复盘报告上的不足,在营部会上严肃道:“胜利只代表过去,阅兵时我们追求零失误,战场和演习中更要零容忍漏洞!”

他当即制定整改方案,将演习中暴露的通信适配延迟、荒漠补给效率等问题,分解到各连队限期解决。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驻地周边突发强降雨引发山洪,多个村庄被洪水围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上级命令海涛营紧急驰援,参与抢险救灾。

接到命令时,营区刚完成演习归建,官兵们还未完全休整,但海涛一声令下:“人民群众有危险,我们必须第一个上!”

车队疾驰至灾区,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

洪水漫过房屋一楼,道路被冲毁,不少群众被困在屋顶等待救援。

海涛迅速划分救援区域,组建多个抢险突击队,亲自带领骨干分队乘坐冲锋舟进入核心灾区。

水流湍急,冲锋舟在洪水中颠簸起伏,好几次险些被暗礁撞翻。

海涛牢牢把控方向,嘶吼着鼓励身边的战士:“想想阅兵时我们的坚持,现在群众需要我们,再难也要冲过去!”

在救援一位被困老人时,老人因腿部受伤无法移动,海涛二话不说背起老人,蹚着齐腰深的洪水一步步向安全区域转移。

洪水冰冷刺骨,脚下的淤泥不断拉扯着脚步,他的迷彩服被划破多处,却始终稳稳护住背上的老人。

连续奋战36小时,官兵们共转移被困群众200余人,抢修道路3公里,搭建临时安置点5个。

当最后一名群众被转移到安全区域时,海涛才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脸上满是泥浆,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