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的肩章刚换上少校星花,办公桌的电话就急促响起——边境某地域突发特情,上级命令他率领新组建的合成营,48小时内完成机动部署,执行联合封控任务。
这是他破格提拔为营长后的第一战,也是对这位从阅兵场走来的指挥员的终极考验。
出发前夜,营部灯火通明。
海涛铺开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着密密麻麻战术节点的区域,脑海里闪过阅兵时踢正步的铿锵节奏——那是千锤百炼的协同,如今要转化为战场的精准配合。
他没有沿用老套路,而是大胆调整编制,将通信、侦察、火力单元重新编组,推行“小群多路、精准破局”的战术,这源于他在阅兵训练中悟到的“极致协同”之道。
车队在夜色中疾驰,突遇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前方道路被巨石阻断。
关键时刻,海涛跳下车,带领党员突击队扛着工兵铲冲进雨幕。
雨水混着泥浆灌满裤腿,他的吼声穿透雨帘:“阅兵时我们能踏过刀山火海,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
官兵们士气大振,手挖肩扛6小时,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应急通道。
当车队按时抵达集结地域时,每个人的迷彩服都凝结着泥块,却没人叫苦叫累——这股拼劲,正是海涛从阅兵场带回来的精神烙印。
任务区域地形复杂,敌方凭借隐蔽工事负隅顽抗。
海涛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命令侦察分队利用无人机和渗透侦察,精准锁定火力点。
黎明时分,总攻打响,他通过数字化指挥系统,同步调度火炮、步兵、装甲分队,形成立体打击网。
炮火覆盖精准摧毁工事,步兵分队如尖刀般突入,装甲车辆提供火力掩护,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如同阅兵式上的分列式般整齐划一。
激战中,战士刘永立被流弹擦伤手臂,仍想继续冲锋。
海涛一把拉住他,厉声命令卫生员处置:“我们要打赢,但更要让兄弟们活着回家!”
他始终记得,阅兵时战友间的相互扶持。
如今在战场上,这份情谊就是战斗力的基石。
在他的指挥下,部队以最小代价完成封控任务,抓获全部涉案人员,收缴违禁物品若干。
凯旋归建那天,阳光洒在营区的军旗上。
上级首长亲临检阅,称赞道:“从阅兵场到战场,海涛带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硬骨头部队!”
官兵们整齐列队,目光坚定——他们知道,这位从阅兵方阵中走出来的营长,用实战证明了自己的担当。
而海涛望着麾下的将士,心中愈发清晰。
破格提拔不是终点,而是更重的责任,他要带着这支队伍,在强军路上续写更多铁血荣光。
封控任务结束刚满三个月,上级下达跨区联合演习命令,要求海涛的合成营与友邻部队、空军航空兵协同,在陌生荒漠地域开展全域作战演练。
接到命令时,海涛正在组织新兵战术考核,他当即暂停考核,召开紧急连长参加的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