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未来播种(1 / 2)

华创集团的规模与日俱增,王钦个人及企业所积累的财富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量级。然而,与许多沉溺于奢华享受或盲目扩张的同辈企业家不同,王钦内心深处那份源于“前世”遗憾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他思考财富的终极归宿。他成立的“启明慈善基金会”(以儿子王启明命名,寓意开启光明),早已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进入了更系统、更深入的阶段。

这一次,王钦没有坐在深圳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亲自带着基金会核心团队,驱车数百公里,深入粤北山区。道路崎岖颠簸,窗外是连绵的群山和散落在山坳里的贫困村落。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所位于镇子边缘的乡村中学——红旗中学。学校的围墙斑驳脱落,操场是简陋的黄土场地,唯一一栋教学楼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显得破旧而拥挤。

校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皮肤黝黑、戴着深度眼镜的老教师,姓陈。他早已接到通知,带着几位老师在校门口等候。看到王钦一行从车上下来,陈校长激动地迎上去,双手紧紧握住王钦的手,嘴唇哆嗦着,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连声道:“王先生,欢迎,欢迎!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

王钦温和地笑着:“陈校长,别客气,我们就是来看看,了解一下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陈校长的陪同下,王钦参观了教室。桌椅破旧不堪,很多都用铁丝捆绑着才能立稳。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更是寥寥无几,且大多蒙着厚厚的灰尘,显然是无法使用。图书馆里的藏书稀少而陈旧,大多是几十年前的出版物。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宿舍,阴暗潮湿,几十个孩子挤在一个大通铺上。

“王先生,不瞒您说,”陈校长语气沉重,“我们学校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了,家里条件困难。虽然现在有‘两免一补’政策,但学校自身的条件太差了,留不住好老师,也难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跟着父母出去打工了,能考上县里高中的,凤毛麟角……”

王钦默默地听着,看着教室里那些穿着朴素、但眼神清澈透着一股韧劲的孩子们,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那个在寒冬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自己。知识改变命运,对于这些山里的孩子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们可能唯一能够抓住的稻草。

参观结束后,在学校简陋的会议室里,王钦与基金会团队、陈校长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开了一个座谈会。

基金会负责人先介绍了之前的计划:“我们原本的方案,是直接捐资为学校新建一栋教学楼和宿舍楼,改善硬件设施。预算我们已经做好了……”

王钦抬手打断了他,目光看向陈校长和当地的官员:“硬件要改善,这是基础。但我今天看了之后,在想,仅仅盖新楼,够吗?楼盖好了,如果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理念不更新,这些孩子是不是依然难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思维能力?”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陈校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王先生说得对……我们最缺的,其实是好老师,是新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