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云原生、微服务这些新潮的技术名词,更是一整套全新的开发理念与工具链。他在实验室里推广使用Git进行版本控制,推行基于docker的容器化开发环境,倡导敏捷开发(Scru)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这些在硅谷已是标配的实践,对于习惯了瀑布流开发模式、使用SVN甚至更传统工具、注重硬件迭代严谨性的华创老牌工程师们来说,不啻于一场“文化地震”。
一些资历深厚、曾为华创第一颗自研芯片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工程师,私下里对韩啸那些“天马行空”、追求快速迭代和弹性扩展的架构设想颇不以为然,认为它们“华而不实”、“过于激进”,牺牲了工业领域最看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甚至在一些技术评审会上,双方会因为技术路线选择而争得面红耳赤。
然而,王钦却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看到了这种碰撞的积极意义。他敏锐地察觉到,华创在拥抱互联网和数据的进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硬件+联网”的层面,必须在软件架构和开发模式上也进行深刻的变革,否则将无法应对未来海量设备和数据带来的复杂性挑战。韩啸所带来的,正是华创所欠缺的、面向云与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基因。
王钦顶住内部压力,给予了韩啸极大的信任和发挥空间。不仅批准了他所需的服务器和软件采购预算,更允许他在全公司范围内“招兵买马”,组建一个约十五人规模、完全由他主导的“云原生创新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就是抛开历史包袱,以最前沿的技术栈,从头开始,设计和开发一个面向未来的、基于云原生架构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原型,旨在验证其在高并发、高可用性和快速迭代方面的巨大潜力。
王钦深知,华创未来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赖于自身培养的、带有深刻制造业烙印的人才,必须打开大门,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主动吸引和融合更多像韩啸这样具有全球视野、精通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新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思维定式,为团队注入颠覆性的活力,驱动华创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他亲自推动并命名了“新动力”计划,大幅提高了针对优秀应届生的起薪、安家费和股票期权待遇,招聘目标明确指向海外顶尖名校(如斯坦福、It、卡内基梅隆)以及国内清华、北大、上交、浙大等顶尖高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毕业生。他甚至在百忙之中,亲自飞往几所目标高校,站在宣讲会的讲台上,不再仅仅讲述华创的硬件成就,而是充满激情地描绘华创如何致力于用软件和数据赋能制造业的未来图景,向这些年轻的精英们发出共同“定义工业未来”的邀请。
一批批像韩啸一样,身上带着海内外名校光环、思维活跃、代码能力出众、对技术和商业结合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如同新鲜血液,注入了华创的机体。他们被有策略地分散到软件研究院、网络信息部、工业控制事业部等关键研发部门。起初,他们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开会时捧着acbook,习惯用Sck或teabition沟通,说着“中英文混杂”的黑话。但很快,他们带来的新工具、新方法、新视角,开始如同催化剂般,悄然改变着华创的技术基因和文化土壤。一些老工程师开始尝试使用Git,发现协作效率确实提升了;一些硬件团队开始邀请软件组的年轻人早期介入产品定义,共同探讨如何设计更易于远程诊断和升级的硬件接口。
王钦看着这些在食堂里激烈讨论技术方案、在走廊上匆匆擦肩而过的年轻面孔,内心既感到由衷的欣慰,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压力。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这代思想更自由、个性更独立、忠诚度定义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新生代?如何将他们带来的互联网“快”思维、试错文化与华创制造业“稳”根基、质量优先的基因进行有效的融合与平衡,而不是让两者相互排斥或一方吞噬另一方?
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全新且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但他乐于接受这种挑战,因为他深知,这种融合过程中的阵痛与碰撞,恰恰是华创摆脱路径依赖、迈向下一个成长阶段所必须经历的淬炼。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他们的活力、他们的不同、他们带来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意味着华创的未来,拥有了不同于过去的、充满新的可能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