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新生代(1 / 2)

在华创电子总部那间以深胡桃木色为主调、庄重而略显传统的董事长办公室里,一场与往常氛围迥异的面试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光滑的桌面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空气中仿佛跃动着不同于往日商业谈判的、充满活力的因子。

面试者名叫韩啸,年仅二十五岁,身形清瘦,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混合了聪慧、自信与些许未经世事的锐气。他的履历堪称耀眼:以全额奖学金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期间曾在硅谷一家引领全球网络设备潮流的巨头公司实习,深度参与了其下一代路由器的核心协议栈开发,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宝贵的硅谷前沿实践经验。

此次面试,并非通过猎头牵线,而是韩啸在海外专业论坛上偶然看到华创电子发布的、关于“工业物联网平台”的研发招聘启事后,主动越洋投递的简历。令他有些意外的是,最终坐在他对面,亲自担任主面试官的,竟是华创电子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钦本人。

面试过程并非简单的问答,更像是一场围绕技术与未来的深度对话。韩啸展现出了惊人的思维敏捷度和逻辑穿透力。当话题切入互联网技术架构与发展趋势时,他不仅能清晰阐述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的演进脉络,更能结合华创正在推进的“设备云管家”项目,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当前基于传统It架构的潜在瓶颈——扩展性差、迭代缓慢、资源利用率低。随即,他抛出了一个基于“云原生”(cloud Native)理念的大胆改进设想:采用容器化部署、服务网格(Service sh)和声明式ApI,构建一个更弹性、更健壮、能够支撑海量设备并发接入和智能分析的下一代工业物联网平台架构。

王钦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目光中充满了审视,但更多的是难以掩饰的欣赏。这个年轻人所展现出的技术视野和架构能力,远远超出了他对这个年龄段工程师的预期,甚至比他麾下一些资深的技术总监看得更远、更透彻。

“非常精彩的见解,韩啸。”王钦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赞许,“你的技术能力和前瞻性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我有个问题一直想问,”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韩啸的双眼,“以你的背景和能力,留在硅谷,无论是进入FLAG(Facebook, LkedIn, Aazon, Google)这样的大厂,还是加入某个充满潜力的初创公司,前景都看似一片光明。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回国?而且,为什么是华创?我们毕竟还是一家以硬件制造为核心的公司,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并不‘性感’。”

韩啸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推了推眼镜,回答得坦诚而直接,带着一种属于技术人的纯粹:“王总,硅谷确实很好,技术氛围浓厚,资源集中。但在我看来,那里更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实验室’,很多创新是在既定轨道上的优化。而中国,”他语气加重,“尤其像深圳这样的地方,现在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和‘应用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有海量的、亟待数字化升级的工业场景。我认为,未来十年,最大的机遇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就在这里,在于如何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与深厚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这比在硅谷做一个庞大机器上的‘高效螺丝钉’,更让我感到兴奋。”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至于为什么是华创,正是因为华创的‘不一样’。我研究过华创的发展路径,你们不是那种追逐风口的纯互联网公司,也不是固守成规的传统制造商。你们有坚实的硬件根基和行业理解,这是落地任何工业互联网构想的前提;同时,你们又在主动探索‘设备云管家’这样的数据业务,显示出拥抱变化的决心和魄力。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的东西和我的想法,有可能真正触及到产业的核心,创造出改变现实的价值。这种挑战性和意义感,是其他地方很难给予的。”

王钦凝视着眼前这个眼神炽热、言语清晰的年轻人,仿佛透过时光的帷幕,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在中关村街头漫步、在简陋实验室里熬夜、同样对技术改变世界充满信心的自己。那份锐气,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气,是何其相似。

韩啸的加入,宛如一条强健的“鲶鱼”,被王钦有意地投入了华创研发体系这池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春水之中。他被任命为研究院下属新成立的“先进架构实验室”的负责人,直接向首席技术官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