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项目组面临的挑战,远比“网络电脑”复杂和艰巨数倍。数据采集端,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控制总线信号和传感器读数中,精准抓取有价值且不涉及核心工艺机密的数据,并要克服强烈的工业电磁干扰,确保采集的准确性。数据传输端,要在低带宽、不稳定的拨号网络上,设计出高效、可靠、断点续传的数据压缩与传输协议,确保关键报警信息能及时送达。数据安全端,需要设计即使以当时标准看来也颇为简陋的加密算法,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轻易窥探。而在最体现价值的远程诊断端,工程师们需要将老师傅们的经验转化为算法和规则库,仅凭有限的数据流,实现对设备状态的精准判断。
过程充满了挫折与反复。试点设备时常出现数据丢包、连接中断,甚至因模块问题导致主机偶发性宕机,引来试点客户的抱怨。王钦对此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坚定的支持。他频繁出现在项目组的会议室和测试车间,不是来施压,而是来协调资源,解决他们跨部门沟通的难题,并在客户关系出现紧张时亲自出面沟通安抚。他深知,这件事一旦做成,将为华创在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时,构建起一道他们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数据护城河”,使华创真正实现从单纯的硬件制造商,向“硬件+数据+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蜕变。
经过大半年来近乎煎熬的艰苦攻关、无数次的设计修改和现场调试,“风筝”系统的第一代版本终于趋于稳定。当它在几家精选的试点客户机床上成功部署并稳定运行数周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华创深圳总部的监控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来自浙江一家机床厂的预警信息——数据显示,某台关键数控铣床的主轴驱动单元温度曲线出现异常缓慢攀升的趋势,虽然还未触发设备自身的停机报警,但已明显偏离历史正常范围。
华创的技术支持工程师立刻联系了该厂设备科长,对方起初还将信将疑,经检查才发现主轴轴承的润滑油路确有轻微堵塞迹象。工厂及时进行了清理和换油,成功避免了一次因主轴过热可能导致的生产线停机和数万元的核心部件损坏。这件事在客户内部引起了震动,那位设备科长亲自给王钦打来电话,语气充满了惊叹和感激:“王总,你们这个‘风筝’神了!简直是给我们设备请了个24小时在线的保健医生!”
这次成功的预警,虽然其技术本质只是传输了几个Kb的温度数据,但其象征意义和商业价值无比巨大。它标志着华创的工业产品,第一次被赋予了“数字生命”和“远程智能”,从沉默的执行者,变成了会“说话”、能“预警”的智能节点。
王钦立即指示,将初步成熟的“风筝”系统作为华创高端数控系统的标准配置,并开始投入研发基于新兴GS短信网络(2G)的无线传输模块,旨在摆脱对固定电话线的依赖,让设备在更广阔、更不便布线的场景下也能“放飞”。
在华创的实验室和试点工厂里,一场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宏大叙事,正伴随着“风筝”系统的摇曳升空,悄然写下了它的序章。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升级,更是一次商业模式的深刻革命,它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正试图抓住一次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