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体外孵化(2 / 2)

出乎王钦的意料,徐老板当场拍板,愿意先期出资两百万人民币,占新公司40%的股份,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互联网技术公司,由王钦全权负责找人运营,他本人只做财务监管,绝不过问具体业务。

第一笔至关重要的天使投资,竟然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充满了江湖气息的方式,戏剧性地搞定了!

资金问题初步解决,王钦立刻行动起来。他信守承诺,没有从华创带走任何一个人,甚至没有动用公司的任何资源。他通过熟悉的猎头和朋友间的私下引荐,避开了所有人的耳目,悄悄在上海浦东一个并不起眼的写字楼里,招募了一个小而精的初始团队:成员主要是几个刚从复旦、交大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他们技术基础扎实,对互联网充满近乎宗教般的热情,且没有太多传统It行业的思维定式。王钦将这家新公司命名为“星火科技有限公司”,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既寄托了他的期望,也符合公司当前微小而隐秘的状态。

“星火科技”的定位非常明确:坚决不碰硬件,只专注于软件和在线服务的开发。初期的核心任务就是模仿和学习国外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互联网模式,尽快推出中文版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一个简易的搜索引擎(实际上更接近于网址目录导航)、以及一个功能更完善、体验更好的bbS网络论坛。

在公司的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上,王钦以“战略顾问”的身份出席,再三叮嘱那位他从一家外资软件公司挖来的、同样对互联网充满激情的年轻cEo:“记住我们的十六字方针:低调潜伏!专注产品!小步快跑!现金为王! 现阶段,我们的核心目标不是扩张,不是名声,而是学习、试错、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活下去,耐心等待那个真正属于我们的风口到来!”

“星火科技”就像一颗被刻意深埋的种子,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隅,悄然破土,开始了它默默无闻却又充满未知的征程。王钦每隔两三周,会以“私人事务”为借口,飞去上海一次,听取团队的进展汇报,从更高的战略层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引,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资源和思路上的瓶颈。

这一切,都在极度低调和高度保密中进行。在华创电子内部,除了深知内情且完全值得信赖的林晓霞等极少数人隐约知晓王钦在“外面有动作”之外,无人知晓他们的董事长,正在以一种近乎“分身”的方式,同时下着一盘规模庞大且明暗交错的棋。

明面上,他依然是华创电子的掌舵人,需要出席各种官方活动,主持公司日常运营,继续领导着庞大的硬件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在“金字工程”的战场上与Ib、hp等国际巨头以及联想、方正等国内对手艰难周旋,为公司的当期业绩和现金流奋力拼搏。

暗地里,他则是“星火科技”看不见的“精神领袖”和战略导师,以其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商业模式的敏锐判断,为这颗小小的火种遮风挡雨,指引方向,布局着那个关乎未来的互联网大棋局。

这种高强度的双线操作,极大地耗费着他的精力,常常需要他在一天之内,思维在硬件制造的精细成本和互联网服务的免费模式之间进行剧烈切换。但他却从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略上的主动感和精神上的兴奋感。这仿佛是他对僵化体制的一种突围,是对自己商业理想的一种坚守。

他并不知道这颗精心播下的“星火”,最终能否抵御住市场的风雨,能否真的燃成燎原之势。但至少,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时,他可以无愧地说,在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他没有因为内部的掣肘而完全放弃,他用自己的方式,冒险踏出了关键的一步,没有完全错过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最大机遇。这份在孤独中前行的勇气和布局未来的远见,本身就已经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