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论道前夕(2 / 2)

他倒在演武场上,听着周围的窃窃私语,看着身为外门弟子的石磊,那洗的发白的衣服,看着其他人眼中的轻蔑,看着玄阳子掌门欲言又止的表情,心中充满了屈辱与怨恨。那时的他,恨石磊的“趁人之危”,恨长老们的“落井下石”,恨玄阳子的“不够护短”,却从未想过,自己的失败,早已是注定——没有根基的天赋,如同无根之木,风一吹就倒。

被逐出宗门后,这份怨恨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支撑着他在西荒的尘泥中挣扎。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修为的稳步提升,随着对《尘心道》的深入感悟,这份怨恨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坦然的正视。

他开始明白,石磊的三招,不是羞辱,而是最清醒的警钟,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短板;玄阳子的纵容,不是爱,而是沉重的枷锁,让他在天赋的光环中迷失了方向;长老们的排斥,虽有私心,却也揭露了他性格中的缺陷。

在乱魔海的焰尘岛,他自毁金丹,以精血为肥,以尘意为壤,重筑元婴。那七天七夜的剧痛,让他数次昏厥,却也让他彻底摆脱了旧根基的束缚。当灰衣元婴凝结成形的那一刻,他终于悟透了玄阳子临终前的那句“凌云若在,或能悟透”——悟透的不是化神关窍,而是“根基”与“收敛”,是“天赋是起点,而非终点”,是“真正的强大,源于尘泥中的坚守”。

后来,罪徒令牌的秘密揭开,百年冤案的真相浮出水面,他的“念想”又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他要为玄尘一脉昭雪沉冤,要清算玄虚、玄泽的罪行,这不是复仇,而是守护正道的底线,是对那些冤死英灵的交代。

凌云缓缓松开手,窗外的山风依旧吹拂,竹林沙沙作响,如同岁月的低语。他的眼神,从最初的茫然、屈辱、怨恨,渐渐变得平静、沉稳、坚定。

十三年了。

从青风城巷口的乞讨者,到西荒戈壁的筑基修士;从乱魔海的尘剑先生,到如今元婴三层的尘道修士;从依赖天赋的“天选之子”,到扎根尘泥的“凡俗行者”,他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也完成了一场彻底的蜕变。

曾经,他以为回到青云宗,是为了复仇,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可如今,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心中只剩下平和。百年论道,对他而言,不再是一场复仇的盛宴,而是一次道路的验证——验证他的《尘心道》,是否能经得起高阶修士的考验;验证他的道心,是否真的坚如磐石;验证“扎根尘泥、刚柔并济”的修行之路,是否能走得长远。

他与石磊的重逢,不再是恩怨的了结,而是两种道路的碰撞——石磊的“正道坦途”,他的“尘道坚守”,究竟谁的道,更能契合天地大道,更能经得起岁月的磨砺。

至于玄泽的阴谋,百年冤案的清算,那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守护正义的底线,而非宣泄怨恨的工具。他会在论道大会上,当着所有修士的面,揭露真相,还玄尘一脉清白,但这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公道得以伸张,让黑暗暴露在阳光之下。

凌云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乞讨过,曾锻造过,曾猎杀过,曾救人过,如今,这双手握着尘凡剑,也握着自己的道心。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丹田内的灰衣元婴正盘膝静坐,两寸大小的身躯散发着碧褐色的灵光,刚柔并济的尘意如同呼吸般起伏,平静而坚定。

“老乞丐,谢谢你。”凌云对着窗外的山风,低声自语,眼中带着释然的笑容,“你的话,我终于懂了。活着的念想,不是复仇,不是证明,而是守住自己的道,走好自己的路,守护该守护的正义。”

山风拂过,带着青云宗的灵气,也带着远方的讯息。距离百年论道,只剩七日。

凌云关上窗户,转身走到石桌前盘膝坐下。他没有立刻修炼,而是闭上眼睛,将所有的思绪沉淀下来。丹田内的元婴与肉身完美共鸣,尘意如同平静的湖水,不起一丝波澜。

他的心态,已然圆满。

不再被过去的恩怨束缚,不再被未来的未知焦虑,只是平静地等待着论道大会的到来。

凌云的身影在石屋内静坐,如同一块扎根尘泥的古石,沉稳而坚定。七日後的青云顶,他将以“尘凡”之名,以尘道之力,在所有修士的见证下,书写属于自己的正义与荣光,完成这场迟到了十三年的“道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