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焦点访谈,岭州样本上屏(2 / 2)

离散的镜头在“透明窗·公开橱窗”收束。老人版入口的按钮被放大两号,代表人诉讼的入口被置顶,一个“我该找谁”的大字很醒目。主持人收尾,问“岭州的做法能不能复制”。李一凡把笔放回桌角,说不出“能”或“不能”,只说一句:把能看见、能明白、能当天改的东西先做起来,复制与否交给事实。他没有看镜头,像是在对自己的团队叮嘱。

播出结束后并没有热闹的谢幕。媒体群里先炸了,财经记者把“审批日志四同屏”的一张截图反复转;法律线的编辑在评论区加了“老人版入口”的定位;地方频道剪了两段“否决—返工—复验”的节拍短视频,连同时间戳一起放出。半个小时内,“上墙即考”四个字登上热词榜。有人说“这不是节目,是一堂经办夜校”。

广城的夜风把演播楼外的旗帜吹成一条斜线。信息与公众组同步上架《事实清单(十五号)·样本上屏》。首屏没有自夸,只有六个数字:误触率一点一、消防复验三小时二十四分、回执时滞五分钟、老人版入口点击提升百分之一百七十九、代表人诉讼开窗咨询三十二次、凡星子池投前尽调用时九日。数字后面跟着六个编号,能点开,看过程。

四九城的电话来的很干脆。吏部那位副部长只说三个词:可观察、可拆解、可复核。央媒编辑在群里敲两句:拍到了“按键”,拍到了“回执”。不夸词,不摁帽子,态度克制。常之朗把这几句附在简报页脚,留给第二天早会上念。

滨海一线的小饭馆里,电视刚关,小店主又拿出手机刷“透明窗”。他刚把一碗海鲜面端给客人,边念叨“预交楼还行”,边点开了“今日要改”。一个徒弟从柜台探出头来问,“师傅你看这些有用吗”,他把手机转过去:今天修了几处缝、换了几块砖,写得明明白白。徒弟随口回一句“这就放心了”,门外挂着的塑料帘被风掀起来,油烟味冲散到街上。

鹏城前湾的会客室里,港金联动平台(二期)的法务贴着屏幕看“用途摘要+编号脱敏”模板。有人吐槽字太小,信息与公众组当夜加大两号;有人说“代表人诉讼”的老人版入口要放到首屏,技术连夜改了排序。第二天清早,港方法务的邮件回到省港澳办:清晰、可对接。没有客套。

同一时间,均安系法务团在酒店会议室里连夜研究节目回放。有人提出“舆论转向不利”,有人提议“反击”。总经理沉默很久,说先做两件事:停止所有代签坐席,补齐三个月审批日志备份;向“合规修复榜”主动报错,争取减半扣分。他把手机摁灭,说出一句不情愿却现实的话:这里的规矩是真的。

晚间十点半,省内四个试点市的“动作强度曲线”一起上屏。岭海靠着“否决—复验”小幅上挑,桂浦的“误触纠偏”斜率陡了一点,韶川的“时滞红环”在不断缩,岭北的“抽签链接分享量”升得快。曲线没有戏剧,却稳稳向前。组织部把“群众旁听席”公告固定在曲线下方,每周两场,座位公开。留言里有人写“想去”,居然被系统秒回“欢迎”。

演播厅的灯逐个熄下去,清洁车从走廊滑过。李一凡站在窗前,指尖在玻璃上敲了一下。他并不迷信“曝光”能改变一切,但坚信“编号”能护住节奏。他让常之朗把《焦点访谈》的录制纪要压缩成两页,附上今晚事实清单的编号,明早给所有市县一把手传真过去,角上按一个“动作优先”的红戳。

桌上的便签被他翻过来,写下一行小字:把看得见变成能复核,把能复核变成能复制。落笔一瞬,他想到湾南那个机器人车间,第一台机械臂在夜里试运行,咔哒一声,灯亮了。窗外海风吹走热度,灯光像是一枚小小的锚,把整座城市拴住不再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