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焦点访谈,岭州样本上屏(1 / 2)

清晨九点二十,广城传媒中心十九层的演播厅灯条一点点点亮。导演台递来的串词很短,只有三行:白名单专回路、预交楼机制、正负面表列。李一凡站在候场区,抖了抖袖口的水汽,让常之朗把“事实清单”当日更新页放到第一屏,编号置顶。摄像机前的红灯亮起,他没有寒暄,直接上桌,把笔搁在手边。

开场画面切到“透明窗·公开橱窗”。四个模块并排:工程表、金融表、群众代表签名图、老人版入口。导播想要一段“政策综述”的安全镜头,李一凡点了点屏幕右上角的小铃铛,后台跳出“今日要改”。三处门缝、两处阴角、一条消防联动延时,时间戳清清楚楚。话不必多,镜头已经替他解释:这里用证据说话。

第一现场连到岭海北岸。塔吊斜停,人行道湿亮。监理把“否决—返工—复验”的三段流程贴在电梯口,群众代表拿着红笔勾下刚通过的一条。主持人问是否“为了直播加快进度”,监理把昨天的电子回执调出来,两次失败的时间和截图仍在。画面里没有避讳,失败与纠正并排。弹幕像水流一样刷过:看得见,才算数。

第二现场接入桂浦政务大厅。取号机屏幕一分两栏,“咨询/受理”字体放到老人也看得清。一个老人在玻璃前犹豫了一秒,机器自动弹出提示:这一步不启动时钟,受理请点右侧。

镜头捕捉到他点下“受理”的那一下,小小的确认音在安静的大厅里很响。主持人转问大厅负责人“是否培训过群众假装点错”。负责人摇头,把后台误触统计打开,曲线从两位数砍到个位数,再压到今天的一点一。数字比脸好看。

第三块画面切往韶川财政节点拨付中心。大屏上的“电子回执时滞”日环图从红到淡。记者本能问一句“快,是不是走了捷径”,财政经办直接把“审批日志四同屏”拉到前台,坐席号、登录地、时间戳一项一项点,最后按下“复核通过”的绿键。话筒失去存在感,规矩的触感跃上屏幕。

导播组递来一个有“戏”的选题:邀请一位曾经在社交平台上质疑“预交楼=降标”的博主连线。李一凡没有拒绝。画面对到桂浦某楼的样板层,消防员把喷淋联动启动,水线整齐落下;电工用检测笔去碰配电箱门缝,灯不亮;燃气表前红封签在镜头里稳稳当当。博主沉默了几秒,只说了一句“这比我在别处看到的强”,然后退下。评论区第一条字很短:硬。

镜头再回演播室,主持人把话题抛向“正负面表列”。李一凡没有讲愿景,掀开一本薄薄的册子,十条正项、十条负项一排排过,最后用笔点在“合规修复榜”。他把两段话压成一行:错要改,改留痕,痕可审;不作为不在容错里,胡作为也不在。画面配的不是他脸,而是“合规修复榜”当天挂出的三条编号,后面跟着群众代表签名图。节奏很快,像节拍器。

节目中段,主持人试图把镜头引去“情怀”。李一凡摇头,提到一件小事:岭北“职住一体”窗口,一段抽签视频晚传二十分钟,当日补传、标注、解释、致歉,群众代表在旁写下“已见证”。镜头里那张手写“已见证”三个字,笔画略显颤,却比任何口号有力。他把话收紧:致歉要让人听见,补传要让人看见。

随后是一段两分钟的短片。标题是“首投敢投”。凡星投资的“岭南智造子池”在湾南的新车间里选了第一家企业——一条小型关节机器人产线。记者问“十亿子池为什么只先投一个”,镜头里凡星合规官把“用途摘要+编号脱敏”的表格放到镜头正中:指标未达、节点未开,不拨;达了,拨多少,表里写清。

主持人顺势追问“政府的钱会不会变成兜底”。字幕弹出三行:救工程,不救壳;救交付,不救股;救就业,不救分红。整个环节没有一句大词,只有几道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