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桂浦市政府在例会上公布了“红黄榜”:红榜上三人,黄榜上八人,黑榜上两人。名单贴在门口的公告栏。被列黑榜的干部主动找组织部谈话,申请暂时退出窗口岗位,改做后台支持。李一凡看完汇报,说:“干部有反思就值得挽留。改革标兵不是奖,是镜。”
与此同时,“透明窗”的新版算法悄然上线。每一位干部的服务日志都带上一个新指标——“企业复访率”。这不是统计数字,而是真实反馈:企业办完事后是否还愿意回来。数据显示,广城、韶川、桂浦的复访率分别是42%、38%、51%。岭州改革办计划将这一指标纳入干部年终考核。
午后,李一凡带队暗访桂浦政务大厅。没有提前通知。前台一位年轻女干部正在帮企业主整理资料,手法熟练、语速平和。李一凡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问她:“你知道你这几天得了多少分吗?”女孩笑着摇头:“我没空看,我怕越看越紧张。”李一凡笑了笑:“那就继续这样,做实事就行。”
离开大厅时,李一凡抬头看着电子屏,心里清楚,这一场“企业打分”改革,真正撬动的是权力的底层逻辑。它把干部的服务行为从“被动履职”变成了“被感知履职”,把群众从“被治理者”变成了“评价者”。这是改革的深水区。
夜里,数据中心的“标兵榜”更新:岭州全省共有312名干部被评为“企业推荐标兵”,67人列入“重点改进名单”。李一凡看着屏幕,手指轻敲桌面,在批示栏写下八个字:
“让数据说话,让群众打分。”
他知道,这八个字的分量,不只是考核机制的变化,而是整个岭州官场文化的一次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