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岭州政务服务中心前厅屏幕刷新,标题是《改革标兵评选试点通报(第一期)》。与往年不同,这次通报的评选打分人中多了一个新群体——企业代表。每家参与营商改革的民营企业,都有资格为本地干部打分。这个决定,是李一凡在前晚常委会上亲自敲定的。
文件落地那刻,全省的干部群一片寂静。往常评优靠述职、靠汇报、靠推荐,如今多了一道“企业直评”。不少基层干部低声嘀咕:企业懂我们什么?但李一凡的指令写得清楚:谁服务得好,谁就评优;谁拖项目、卡流程、乱收费,就地扣分。
九点半,桂浦的第一场改革标兵测评会在产业园多功能厅举行。主持人不是组织部干部,而是三家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代表直接打开“透明窗”系统,调出每位被测干部的跑一次日志——从受理到办结的时间曲线一览无余。
一名女企业主指着屏幕说:“张主任的日志我记得,项目迟了两天,但每天都有更新,我觉得可以加分。”另一位老板接话:“我们公司那边,有干部半个月没回信息,后来才说材料丢了。”现场气氛一时紧绷,组织部干部皱了皱眉,却没插话。
系统自动汇总分值,桂浦的“服务体验指数”刷新出前三名:一位年轻的政务秘书、一名发改局副科长、一位长期驻园的审批组长。李一凡收到通报,批示两个字——公示。
下午,广城开会,主题就是“企业打分的公平性”。组织口有人担心:企业会不会借机报复干部?李一凡没有否定:“任何改革都有风险。但如果连群众和企业都不能参与评判,那干部的服务意识永远停在口号上。”他要求再加一道“复核机制”:企业打分要有证据支撑,必须附上跑一次日志截图、沟通记录或现场凭证,系统自动剔除情绪化打分。
傍晚,横湾的政务大厅挤满了企业代表。市里把所有窗口的跑一次日志同步公开:哪一天、哪一个企业、哪个环节卡住,透明到分钟。人社口的干部看着自己名字后面闪着黄卡预警,脸上微微发红。主任拍了拍他肩膀:“红卡才可怕,黄卡只是提醒。”那一刻,大厅的气氛没有批评的味道,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之下的真实。
晚上八点,岭州日报发出评论文章:《改革标兵,群众打分不是笑谈》。文中写道:“改革需要群众的参与,更需要干部直面评价的勇气。”评论区热度异常高,许多市民留言:“以前我们不敢说干部坏话,现在终于可以打分了。”有人讥讽这只是形式主义,但更多人点赞——“至少让权力的反馈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