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洋市府小礼堂的灯亮了一夜。会场椅背上,还残留着外省代表落笔的痕迹——“打回重审”,三个字压在签名之上,像钉子钉进每一个干部的肩膀。夜里十点,衡洋问责应急专班被紧急抽调回市里,市委书记许致远亲自坐镇调度,电话从一号楼接到指挥中心,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都被拉入夜班协调小组。
衡洋市城投大厦24楼,原本熄灯的会审室重新点亮。墙上巨幕播放着那场“签字驳回”全过程的全景回放,尤其那位外省代表将笔摔在桌上的画面被反复定格,领导集体看着画面无人出声。纪委书记拿着平板在角落翻检后台审计数据,每翻一页就做一记笔记。分管副市长双手抱肩,站在一旁喃喃道:“问题不只是资料造假,整个整改路径设计都虚。”
凌晨一点,衡洋问题项目清单重新上墙,但这一次不再只贴在机关大楼,而是扩大至城中心广场政务橱窗。城区各街道连夜调派两名“夜守代表”,负责监视信息更替是否及时。群众代表微信群里炸开了锅,讨论从签字风波延烧到“衡阳资料制度”的系统性问题。有匿名者贴出去年整改表格与今年表格对比,标题不同、内容却雷同,引发连续质疑:“是不是整套模板都拿旧档套了新皮?”
三点整,衡洋群众代表联席小组发出集体请愿书,要求取消衡洋次轮销号数据资格,全部打回重审。签字代表中不乏教师、个体户和退休工程师,署名处有位老代表写下:“签字不是背书,是审核,是责任。”这句话第二天清晨登上省级舆情快报头版。
六点,省里督导专班正式入驻衡洋。首批入驻名单包括省纪委、政务办、数据资源局、财政厅、以及两名群代制度设计成员。进驻不过半小时,督导组就在市政数据中心发现“时间戳生成机制异常”——大量文件时间统一标注为周六凌晨3:00,极不合理。技术员解释为“系统自动归档”,但当场就被专家驳回:“归档可以自动,提交不能统一批量生成,否则系统失真。”
现场空气骤冷。市数据中心主任满头汗珠,站着接受临时纪要质询。督导组提出“技术解释之外,责任在哪层?”数据口分管副市长眉头紧锁,接话道:“这是我没盯住。”短短一句,被录音设备原封不动记录下来,上传至整改系统核心档案。
当天上午八点半,衡洋召开公开整顿誓师大会,区别于以往会议的是,此次所有县区负责人需在大屏幕前公开签署“重新核查承诺书”,并由“外地代表+群众代表”联合验章。签完的文件不再存入机关档案柜,而是直接送至市档案馆对外窗口展示。广场群众围观者超过千人,手机镜头聚集于签字桌前,有老人感慨:“这是第一次看到领导签‘被骂回来’的单子。”
十点整,省纪委专员王平带队突访蒸湘区,一进门就把前日销号项目资料摊在社区服务站桌面:“这份表格你们几位谁审核的?”工作人员互相看了一眼,无人敢言。其中一张“老旧小区改造进度表”注明“9月17日交付”,可现场照片显示9月15日地面还未铺设,直接构成事实不符。专员当场贴出“整改倒计时贴条”,限48小时内现场复核、补证、签字,不得再走内网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