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洲市政府一楼大厅的玻璃柜里,还陈列着“群众签字笔样本”,其中有一支“墨水耗尽”的签字笔,被标注为“用于第923号项目、签字82次、最终销号”。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本地政务热搜,网友戏称为“笔记本的政绩”。群众不再关心谁讲话漂亮,而是关注谁签字次数多、谁兑现速度快。
就在各地加速补短板、推项目的节奏中,灵川县政府却陷入一场“沉默风波”。被“拉黑”后,全县所有外部接入项目停摆,甚至有企业原本签好的合作意向函要求重谈条款,理由是“看不清本地信用体系”。县长陈继林亲自带队到星城说明情况,却连约谈名单都没能进得去。
这场“行政孤岛化”危机,迅速引发省内热议。组织部在内部评估会上做出一份分析报告:“灵川事件标志着问责制度进入制度牵连阶段,从干部问责向地区信用重构延伸。”李一凡在读完报告后,默默在后面加了三个字:“必要之举。”
这天晚上,星城广场的问题墙前,第一次出现“外省代表签字栏”。来自中部某省的代表看到“群众签字台”旁堆着的“绿单销号归档箱”,站在那里看了整整十分钟。他说:“我们那边是搞‘周进度贴图’,但签字都在干部自己手里,和你们这种‘反签’机制差得太远。”
这句“反签”,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新华社的专题报道中,标题是《群众签字的另一面》。报道从问题墙、签字栏、绿单编号、代表评语等细节入手,展现一种“让干部跑群众程序”的制度逻辑。文章底下评论区迅速刷屏,有读者留言:“群众签字反签了干部,也就反转了惯性。”
陈晓峰读完稿子后,把这句话摘录出来贴在督查室白板上,旁边写上:“群众签字≠群众点赞,是群众监督。”他望了一眼墙上那张最新生成的“绿单竞速榜”,朱洲、衡山、澧江三地正在第一梯队竞争,而灵川的名字则彻底被撤下。墙上留空,群众看得更真。
就在这时,飞行组发来一条新消息:“赣水市代表培训现场,有干部私下干预提问环节,被现场记录。”陈晓峰皱眉:“回传录像,准备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