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此刻正在加班整理各地的情况。他把群众代表的评语、干部的检讨、整改承诺逐条归档,越看越觉得肩头的压力沉重。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运动,而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明天还要去三地现场督导,他把行程表改到最早的高铁车次,想亲眼看看群众如何用秒表去倒逼整改。
夜深时分,省政府大楼外的灯光依旧明亮。问题墙前有两个人还在驻足,一个是当天上榜的执法队长,一个是负责培训群众的教员团成员。执法队长盯着自己的名字看了很久,缓缓说:“丢脸丢到这份上,接下来不许再有一次。”教员团成员点点头:“你们改得越快,群众越信任。我们签的名字才算值。”
第二天一早,三地再次行动。株洲的中学家长轮值制度正式启动,第一批家长在门口签到、背口令、看墙、填评语,整个流程比试点时更加流畅。岳州的医院贴出退费公示,患者按号码取款,几位老年人看完名单笑着说:“这才是明明白白。”湘南环保局的检测车再次出动,群众代表拿着秒表计时,执法员不敢多说一句废话,连样本封条都请群众签名。
媒体在次日清晨同步报道:“民生首榜后的首日整改落地,群众代表现场签字,秒表数据实时公开。”评论文章直言:“干部怕红纸,群众才不怕提要求。”
晚上,李一凡在办公室看完这篇报道,放下报纸,对陈晓峰说:“下一步,要把这些做法固化下来,不是一阵风,是长效机制。把今天的经验形成制度,连同群众的点评一起上报中央。”他抬头望向窗外广场,红纸在风中微微抖动,像一面无声的旗帜。
这一夜,潇湘的干部们或在沉默中反思,或在紧张中准备下一次检查。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制度已经落地,群众的笔已经悬在头顶。下一步,红纸会更多,黑榜会更严,谁能在墙下挺住,谁才能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