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星城,暑气依旧逼人,但省政府的大院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李一凡自从推动产业转移基金落地后,几乎每天都在盯紧各条战线。他清楚,产业转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场需要真刀真枪去拼的攻坚战。
这天下午,他接到一份情报:江淮省的陶铭泽率团在上海,已经与几家高端制造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其中甚至包括一家全球排名前十的芯片封测公司。这家公司若是落地江淮,对潇湘的竞争将是致命打击。
李一凡放下手中的茶杯,眉头紧锁。他立刻召集林浩民、张廷山、陈明远和李明杰,开了一个小范围会议。
“江淮的动作比我们快一步,已经打到了上海。”李一凡语气沉稳,却透着压迫感,“他们要拿下的不只是几个项目,而是要借助上海的科技资源,把整个中部的话语权握在手里。如果我们被动,就永远落在他们后面。”
张廷山推开一份报告:“省长,潇湘与上海的联系并不算紧密。我们过去更多依赖珠三角。但上海的高端制造和研发能力,是我们必须要争取的。我们建议立即启动‘京沪联动’计划,在首都和上海同时建立常驻招商办。”
李一凡点点头:“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拿出能打动对方的筹码。沿海企业为什么要往内陆走?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和未来的安全。我们要在政策、资金、人才、科研四个方面,给他们看到确定性。”
林浩民插话:“省长,星城的高新区已经在改造管网和电力,基础条件没问题。但科研氛围不足,企业担心技术孤岛。”
“所以要用京沪的科研资源来弥补。”李一凡话锋一转,盯住陈明远,“外事办要牵头,和京沪的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凡星资本可以参投这些院所的成果转化基金,以此换取他们的研发环节在潇湘落地。我们不是要和上海竞争科研,而是要做他们成果转化的最佳承接地。”
李明杰立刻响应:“哥,我们已经和沪上几家基金接触过。他们手里有不少项目缺场地、缺政策。如果我们提供一揽子承接方案,愿意和凡星共同设立子基金,他们会考虑把生产环节放在星城。”
李一凡点头,心中已有盘算。
几天后,李一凡带队前往上海。此行阵容低调却重量级:除了他本人,还有李明杰、张廷山,以及星城高新区的负责人。
在浦东的一间会议室里,几位沪上科技企业的高层齐聚。有人开门见山:“李省长,我们很钦佩潇湘的魄力。但我们担心,一旦把研发成果转化基地放到内陆,会不会缺乏配套?比如上下游供应商、国际化人才、金融服务。”
李一凡微微一笑,语气笃定:“你们担心的,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供应链方面,潇湘将把承接企业的配套供应商纳入专项扶持,凡星资本也会参股关键环节,保证生态完整。第二,人才方面,省里将出台专项人才落户政策,科研团队可以带编制入驻星城,同时子女教育、医疗全面对接。第三,金融方面,我们的产业基金和沪上资本可以共同出资,形成跨区域基金,风险和收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