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境界渐稳,根基初定,这“收徒之念”便如同沉寂火山下的岩浆,再也压制不住,喷薄而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低声自语。若只是传授几手炼丹技巧,几张珍稀丹方,培养出的不过是一个高级丹匠,与灵界那些大宗门培养出的丹师有何区别?他要传的,是药老一脉的核心,是《药神典》中那重视感悟、勇于创新、与天地共鸣的丹道精神!
这意味着,对传人的要求,将极高。
天赋、根骨、悟性,此为基础。没有足够的丹道天赋,难以理解那些精微的药性变化;没有上佳的灵根与神魂基础,无法支撑高强度的炼丹消耗与心神推演。
但,更重要的,是心性。
需有一颗对丹道虔诚的“赤子之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能沉下心来,去感受草木的呼吸,去聆听火焰的律动。
需有“坚韧不拔之志”。丹道之途,枯燥与失败远多于成功,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极易半途而废。
需有“推陈出新之胆”。不敢质疑权威,不敢挑战固有藩篱,永远只能拾人牙慧,如何能青出于蓝?如何能将药神宗的道统发扬光大?
甚至……赵小白目光微动,想起了下界丹霄阁的樊妙晴、姜雨桐她们。传承,并非仅仅是技艺的传递,亦是一种理念的延续,一种情感的维系。他希望的传人,或许还应有一份对宗门、对师长的“忠义之心”,而非薄情寡义、利尽则散之辈。
思绪至此,赵小白心中已然明了。
他起身,走到静室窗边,推开雕花木窗。窗外,是紫霄洞天精心打理的药圃,奇花异草,姹紫嫣红,生机勃勃。更远处,云雾缭绕,山峦叠翠,灵鹤翩跹。
“宁缺,毋滥。”
他望着那无垠美景,轻声吐出四个字,目光坚定而深邃。
他不会广开山门,大肆收徒。他要寻的,是真正的道种,是能继承他衣钵,甚至在未来超越他,将药神宗丹道推向更高峰的传人。
此事,急不得,也强求不得。需要缘法,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主动去发现。
他决定,自今日起,会更加留意前来丹霄别院的年轻修士,尤其是那些心性纯良、对丹道抱有纯粹热忱之人。同时,也可通过丹师协会等渠道,稍加留意是否有合适的苗子。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立足于灵界,展望未来大道,所必须踏出的一步。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唯有传承,才能让道统不息,让文明的火种跨越时空,永恒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