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心灰意冷的“陆木头”,林渊的深夜拜访(1 / 2)

###

电话那头,下属的声音带着无法掩饰的焦急和意外,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林渊刚刚还算平静的心湖。

“……他今天上午,刚刚向支队递交了辞职报告!”

林渊拿着电话,沉默了片刻。

他没有追问,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愕,只是那双刚刚还带着些许笑意的眼睛,瞬间沉静了下来,如同深不见底的古潭。

“知道了。”

他只说了这三个字,便挂断了电话。

办公室里恢复了寂静,只有桌上那杯热茶还在升腾着袅袅白雾。

辞职?

在这个节骨眼上?

林渊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叩击,发出单调而富有节奏的声响。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胡彪被带走,是督查组亮出的第一把“屠刀”。这一刀,斩断的是赵、曹余毒中最显眼的一根藤蔓,目的是震慑,是宣告,是让所有还在观望、还在心存幻想的人,都感受到那股来自市委、来自纪委的、不容置疑的决心。

从石磊刚才电话里的兴奋语气判断,这一刀的效果,立竿见影。

可他计划中的另一把刀,那把用来刮骨疗毒、剔除病灶、重塑肌体的“手术刀”,他看中的第一个执刀人——陆远,却要在天亮之前,主动选择离开手术台。

为什么?

林渊的脑海里,陆远的资料再次浮现。

清廉值+78。

这个数值,在浊气弥漫的江城警界,如同一盏明灯。一个能坚守本心至此的人,绝不是懦夫。

他多年被打压,被排挤,被戏称为“陆木头”,都没有选择离开。为什么偏偏在赵凤年和曹坤倒台之后,在乌云散去、曙光初现的时刻,他反而要走了?

林渊排除了几种可能。

被威胁?可能性不大。如今警队上下人人自危,赵、曹的旧部自保尚且不暇,谁还有胆子和能力,去威胁一个即将被督查组关注的“老实人”。

有了更好的去处?更不可能。一个被贴上“不合群”、“不懂变通”标签的警察,在体制内几乎没有市场。

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最可能的原因。

心灰意冷。

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整个环境。

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坚守了太久的哨兵,他已经不相信太阳还会升起。赵凤年倒了,曹坤倒了,胡彪也被抓了,但在他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终结,是旧的利益集团被新的力量所取代。

换汤,不换药。

他累了,倦了,不想再参与这场他眼中毫无意义的游戏了。他宁愿脱下这身警服,去做一个普通人,至少活得干净,睡得安稳。

想到这里,林渊停止了敲击桌面的手指。

他不能失去陆远。

整顿公安系统,不仅需要石磊这样的“屠夫”,去砍掉那些烂到根的枝干;更需要陆远这样的“工匠”,去重新搭建框架,去雕琢栋梁。

这种人,光靠一纸调令是留不住的。官位和许诺,对他这种人来说,或许反而是种侮辱。

必须亲自去见他一面。

林渊拿起外套,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了晚上九点。

他没有通知司机,也没有带任何人,独自一人走出了纪委大楼,开上了自己的车。

夜色中的江城,华灯初上,车流如织。巨大的霓虹灯招牌在林立的高楼上闪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躁动。

林渊的车,没有驶向那些灯火辉煌的区域,而是根据石磊发来的地址,拐进了一片老城区。

车速渐渐慢了下来。

路灯昏黄,光线被路旁茂密的法国梧桐切割得支离破碎。道路两旁,是成片的、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砖楼。墙皮斑驳,阳台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生活气息。

这里是市公安局最早的一批家属楼,住在这里的,大多是退休的老警察,或者像陆远这样,多年未曾升迁、也买不起新房的老资格科员。

空气里,弥漫着老旧小区特有的、饭菜与潮湿混合的味道。

林渊将车停在楼下,抬头望去。那栋六层的红砖楼,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矗立在夜色里。大多数窗户都亮着温暖的灯光,隐约能听到电视的声音和家人的笑谈。

陆远的家,在五楼。

林渊走上那狭窄而昏暗的楼梯,声控灯因为他的脚步而亮起,照亮了布满灰尘的扶手和墙壁上用粉笔画的涂鸦。

他站在502的门口,那扇绿色的防盗门,门上的油漆已经起皮,露出

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咚,咚咚。”

屋里传来一阵脚步声,不急不缓。

门开了,露出一张略显疲惫的脸。

男人大约三十七八岁的年纪,身材清瘦但挺拔,寸头,额角有几道浅浅的皱纹。他的眼神很静,像一口深井,看不出什么波澜。他穿着一身半旧的灰色居家服,手里还拿着一本翻开的书。

他就是陆远。

看到门口站着的林渊,一个衣着得体、气质不凡的陌生年轻人,陆远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