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一方?我连让这些孩子在一间像样的教室里读书、让他们每天安全便捷地上下学都还做不到!
一种混合着愧疚、焦灼和巨大压力的情绪,在我心中翻腾。我知道,从我看到那些眼睛的那一刻起,有些事情就已经不一样了。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新上任、需要熟悉情况、需要做出政绩的县长,我更成了一个被七十多双清澈眼睛寄予了无声期望的“大人”。
杨支书默默地跟在我身边,他似乎能感受到我情绪的剧烈波动,没有出声打扰。这位老支书,用他几十年的坚守和那句关于“时间和人心”的提醒,给我上了关于基层复杂性的第一课;而周老师和那些孩子们,则用最直观的现状和最纯粹的眼神,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份“责任”二字,究竟有多重。
回到那辆沾满泥浆的吉普车旁,李卫国已经等在那里。他看着我凝重的脸色,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地拉开车门。
我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那片坐落在山坡上的简陋校舍。放学钟声似乎还在山谷间隐隐回荡,那些亮晶晶的眼睛,仿佛依然在远处静静地注视着我。
车子发动,再次颠簸在来时的“阎王路”上。来时的颠簸让我身体不适,而此刻,内心的颠簸远超身体的感受。窗外的山峦、梯田、散落的村庄,不再仅仅是风景,而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民生难题,是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背后的真实世界。
这条路,我必须修通。
这些学校,我必须改善。
这些孩子和百姓的期望,我,林致远,不能辜负。
这个念头,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它不再是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必须用行动去兑现的承诺。
我知道,前路注定艰难,有资金的匮乏,有体制的掣肘,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甚至有来自同僚的不解和阻力。但,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将成为我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火,也是悬在我头顶,时刻警醒的利剑。
吉普车在泥泞中艰难前行,而我的内心,却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