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坳背村小学出来,下山的路似乎比来时更加漫长。我的脚步沉重,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山间清冷而锐利的空气,却无法驱散内心的窒闷。
周老师那单薄而忙碌的身影,那间昏暗破败的教室,那些高低不平的桌椅和冰冷的石凳,尤其是那块几乎看不清字迹的“黑板”……这些画面在我脑海里反复闪现,像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放映着被遗忘的角落里的真实。
但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是那些孩子们的眼睛。
那一双双眼睛,清澈得如同山涧的溪流,尚未被世俗的尘埃所沾染。它们亮晶晶的,在昏暗的教室里,像洒落了一地的星子。当我站在窗外,与其中一些目光不期而遇时,我没有看到预想中的羞怯或躲闪,反而是一种直白的、毫无保留的注视。
那里面有纯粹的好奇,对于我这个突然出现的“大官”感到新奇;有懵懂的渴望,或许是对知识,或许是对外面那个只在老师和父母只言片语中听说过的世界;还有一种,是我这个年纪早已丢失的东西——一种近乎本真的信任。他们似乎相信,每一个来到他们面前的大人,都可能带来改变,带来希望。
然而,在这清澈的底层,我同样捕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一些年纪稍大的孩子,他们的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早熟和隐忍。那是一种被艰苦生活磨砺出的懂事,是走几个小时山路却从不抱怨的沉默,是看着破旧书包时的小心珍惜,是面对冰冷石凳习以为常的坦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如此矛盾又如此和谐地共存于那一双双眼睛里。它们像一面面无比清晰的镜子,不仅照出了这所山村小学的全部艰辛,更毫不留情地照出了我内心的波澜。
它们在无声地叩问:你看到了吗?你真的看到了我们的艰难吗?
它们在静静地期待:你会为我们做点什么吗?你能改变这一切吗?
这种无声的诘问,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汇报、任何泪眼婆娑的恳求,都更具力量。它直接穿透了官场的套话、文件的空泛,抵达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柔软而脆弱的地方。
我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同样出身农家,同样怀揣着通过知识走出大山的梦想。那时的我,眼睛里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光芒?有的,一定有。只是岁月的尘埃和仕途的纷扰,让我几乎忘记了那光芒最初的模样。
而此刻,在青云县最偏远的山村里,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被我们这些“父母官”在忙碌和权衡中,可能忽略掉的最本质的责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八个字,在省城办公室里写出来,是轻飘飘的口号;在就职演说中讲出来,是程式化的表态。但在此刻,在看过那些眼睛之后,这八个字变得无比沉重,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口,压在我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