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放下筷子,看着我,语气平和而深刻:“小林啊,记住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这个阶段,清贫一点不是坏事。它能让你的头脑保持清醒,让你知道每一分钱来之不易,让你更懂得珍惜和规划。这种生活的算计,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种修炼。”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看那些历史上真正有作为的人,很多在年轻时候都经历过困苦。这种经历,会磨砺你的心志,让你在未来面对诱惑时,多一分定力。要把这种算计,看作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练。”
王老师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中因算计而生的那点阴霾。是啊,这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我在算计中,学会了规划,懂得了取舍,体会了生活的真实分量。
晚上回到宿舍,我摊开账本——这是我另一个“算计”的工具。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算计”。我不再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窘迫和无奈,而是尝试着把它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管理。
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保证基本生活和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每月尽量节省出一点钱。这点钱,一部分用来买最重要的书籍,另一部分,我寄给了沈清薇。虽然她知道我拮据,总是推辞,但我坚持这样做。这不仅仅是一点钱,更是我的一份心意和责任,是我在清贫中努力为她撑起的一小片天空。
在给清薇的信中,我不再回避生活的算计,而是带着一种豁达和幽默与她分享。我告诉她我是如何在食堂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合理的搭配,如何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找到便宜又实用的日用品。我写道:“清薇,我现在可是个‘算计’高手了。这种精打细算的日子,虽然有点紧巴,但也挺有意思的,它让我觉得自己在认真地生活,在为我们的未来一点点积蓄力量。”
清薇的回信充满了理解和鼓励。她说她为我感到骄傲,说我能把清贫的日子过得如此有条不紊、充满希望,比什么都强。她也跟我分享她在乡下的“算计”,如何用有限的工资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开垦小块土地改善生活……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却在各自的生活算计中,相互取暖,彼此鼓励。
生活的算计,就这样渗透在我初入官场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