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充实,并不能完全抵消物质上的窘迫。每月十五号,是发薪水的日子。这天,我从会计科领回一个薄薄的信封,捏在手里,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分量。
回到办公室,我悄悄打开信封,抽出里面那叠钞票。崭新的“大团结”(十元纸币)和几张零散的毛票,这就是我一个月的全部收入。我仔细数了一遍,扣除掉粮油补贴、房租水电等杂费,真正能自由支配的,寥寥无几。
这点钱,在省城生活,需要精打细算。房租占去一部分,吃饭又是一大项。机关食堂的饭菜虽然比外面便宜,但天天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偶尔想改善一下伙食,去外面小馆子吃碗面条,都得掂量掂量。
同科室的小马似乎完全没有这种烦恼。他家里条件不错,经常穿着时兴的夹克衫,呼朋引伴地去下馆子、逛舞厅。这天他领了工资,又凑过来:“致远兄,晚上东街新开了家羊肉馆,味道正宗,一起去尝尝?”
我下意识地捏了捏口袋里那叠单薄的钞票,勉强笑了笑:“你们去吧,我晚上还有点事。”
小马也没在意,嘻嘻哈哈地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倒不是羡慕他的潇洒,而是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经济地位带来的无形差距。在这种差距面前,那句“同事的距离”似乎又增添了一层现实的含义。
下班后,我去了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这是我周末最常去的地方。书店里灯火通明,书香弥漫,是我在省城除了办公室和宿舍之外的第三个“家”。我徜徉在书架之间,手指拂过一本本或新或旧的书籍,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暂时驱散了薪水的微薄带来的窘迫。
我看中了一本新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定价不菲,几乎是我月薪的十分之一。我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内心挣扎。最终,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经济的考量。我咬咬牙,走到收款台,掏出那叠刚刚领到的、还没捂热的钞票,仔细数出相应的金额递了过去。接过书和找零时,我感觉手心都有些冒汗。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新书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书中前沿的观点和深刻的分析,立刻吸引了我。刚才那点因为花钱而带来的心疼,很快被获取新知的喜悦所取代。我知道,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在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我可以暂时忘却物质的清贫,尽情汲取成长的养分。
周末,我去探望王老师。王师母热情地留我吃饭。餐桌上不过是几样家常小菜,但味道很好,充满了家的温暖。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眉宇间偶尔闪过的一丝经济上的困窘,饭后喝茶时,他看似随意地提起:“小林啊,机关工资是不高,尤其是你们刚来的年轻人。我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别着急,慢慢会好的。重要的是,别让这点困难磨灭了志气。精神上的追求,远比物质上的享受来得长久和踏实。”
我点点头:“我明白,王老师。就是有时候,看到别人……会觉得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