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长从文件中抬起头,表情平静:“钱处,你的意见我看了。不是不改革,而是要稳妥。土地问题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上面的精神也是强调‘摸着石头过河’。”
“摸石头也不能老在原地摸啊!”钱副处长声音提高了一点,“你看沿海地区,步子多大!我们再不跟上,差距就越拉越大了!我觉得,完全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提出更突破性的建议。”
“各地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照搬。”王处长的语气依然平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这份报告是张主任点头,按目前这个思路走的。你的意见,可以作为补充材料附后,供领导参考。”
钱副处长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论,但看到王处长已经低下头继续看文件,终究没再说什么,拿着文件,脸色铁青地走了。临走前,他的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我们这边,在我脸上停留了半秒,那眼神复杂,带着一丝未能如愿的愠怒和不甘。
整个过程,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仿佛没听见,依旧各忙各的。老刘在登记文件,孙梅在整理资料,老吴端着茶杯,目光落在报纸上,仿佛那上面的字突然变得极其有趣。只有王伯年老师,在钱副处长声音提高时,微微蹙了下眉,但很快又恢复了之前的沉静。
我低下头,假装在整理自己的笔记,心里却波澜起伏。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处级干部之间的意见冲突。钱副处长的“激进”与王处长的“稳妥”,并不仅仅是工作风格的不同,似乎还隐约代表着对改革路径理解的差异。而王处长最后抬出“张主任点头”,则清晰地表明了权力层级和决策链条。
“沉默的观察”让我看到了规则之下的潜流,秩序之中的博弈。我意识到,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政策研究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角色和诉求,围绕着政策制定、权力运行,无声的较量随时都在发生。
我再次将目光投向玻璃板下王老师写的那四个字——“实事求是”。要做到这四个字,看来并不容易,它需要穿透纷繁的表象,洞察复杂的利益和理念纠葛,更需要有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而我,这个刚刚学会“沉默的观察”的新人,离那一天,还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