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字如其人(2 / 2)

王伯年抬起头,扶了扶老花镜,看了我一眼,目光平静而深邃。“新来的小林?”

“是的,王老师,我叫林致远。”

他点了点头,接过文件,先没有看内容,而是目光扫过文件上我写的报送单位和日期——那是我按照要求,在文件末尾用钢笔工整书写的。

他看了几秒钟,然后才将目光移到文件内容的数据处,快速浏览了一下。“嗯,这几个数据来源标注不清,需要核实一下。放这儿吧,我弄好了让老刘给你送过去。”

“好的,谢谢王老师。”我准备离开,但想起老刘的话,又鼓起勇气停下脚步,“王老师,还有个事想麻烦您……我刚开始工作,感觉自己的字写得不太好,想请教您,该怎么练习才能符合机关的要求?”

王伯年闻言,再次抬起头,这次打量我的时间更长了一些。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过一张空白的稿纸,又从我手里接过钢笔,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实事求是”。

他的动作不疾不徐,运笔沉稳有力。四个字落在纸上,结构严谨,笔画舒展,既有楷书的工整,又带着行书的流畅,给人一种端正而不呆板、清晰而有风骨的感觉。

写完后,他将纸推到我面前。“机关行文,首重‘实事求是’。字也一样,不必追求花哨,但要**端正、清晰、有筋骨**。端正,是态度;清晰,是要求;有筋骨,是内在的支撑。你之前的字,徒具其形,未有其神。就从这四个字练起吧,什么时候觉得摸到点门道了,再给我看。”

我双手接过那张纸,如同接过一份珍贵的秘籍。那四个字仿佛带着温度,透过纸张传递过来。“谢谢王老师!我一定认真练习。”

回到座位上,我反复看着那张纸上的“实事求是”。王老师的话言简意赅,却直指要害。我之前的练习,确实只注重了表面的工整,忽略了字的内在气韵。而这“端正、清晰、有筋骨”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对机关工作乃至为人处世的一种隐喻?

我将这张纸小心地压在玻璃板下,放在那方家传砚台的旁边。从此,每天工作间隙,我都会对着这四个字临摹一阵。我不再追求速度,而是用心体会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感受笔尖与纸张的摩擦,试图将那种“端正、清晰、有筋骨”的感觉,融入自己的书写中。

我知道,练字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叩开王伯年老师学识大门,或许也是真正理解机关工作内涵的开始。这条路很长,但至少,我找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和一位看似严苛、实则内心蕴藏着热情与标准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