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火车向南(1 / 2)

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单调而有力,像为这段未知旅程敲打的节拍。绿皮火车如同一条疲惫的巨蟒,在初春广袤而略显萧瑟的华北平原上蜿蜒向南。

我对面的卧铺上,坐着政策研究室的王伯年副主任。他五十多岁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半旧但洁净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似乎总能看穿一切的眼睛。他是我此行调研的带队领导,也是我内心最为敬畏的前辈。

“致远,别光盯着外面看了,平原看多了也就一个样。”王主任放下手中的《内参选编》,端起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缸,呷了一口浓茶,“说说,这次去清河县调研,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收回投向窗外的目光,坐直身体。窗外飞速后退的麦田和光秃秃的树干,与我内心混杂着激动与茫然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入职省政策研究室半年多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下乡调研。

“主任,我……我在想,这次能看到多少报告里没有的东西。”我斟酌着词句,“文件上的数据是冷的,我想去摸摸热的,哪怕烫手。”

王主任从眼镜片上方看了我一眼,嘴角似乎有丝极淡的笑意,但很快隐去。“热的?烫手的?年轻人,想法是好的。但记住,下去是‘调研’,不是‘点火’。眼睛要亮,手脚要勤,但嘴巴,”他顿了顿,指了指自己的嘴唇,“要把好门。基层的情况复杂,不像你在办公室里抄文件那么单纯。”

我点点头,心里却不完全认同。我渴望接触真实的世界,哪怕它粗糙、甚至尖锐。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文件誊写、会议记录,让我这个中文系毕业,满脑子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时常感到一种隔靴搔痒的焦灼。

“放心吧主任,我多听多看多记,少说话。”我保证道。

“光记还不够,还得会‘听’。”王主任慢悠悠地说,“听会上说的,更要听会下说的;听干部说的,更要听老百姓怎么唠的。有时候,田埂上老农一句牢骚,比会议室里一上午的汇报都顶用。”

他这话带着几分玄机,让我若有所思。

这时,隔壁铺位传来一阵响亮的鼾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那是一位体型富态、穿着西装却敞着怀的中年男人,自称是去谈,散烟,得知我们是省里下来的,更是眼睛放光,言谈间充满了对“领导”的恭维,让我浑身不自在。王主任只是不咸不淡地应付着,后来这位罗经理大概是酒劲上来了,倒头便睡,鼾声震天。

“这位罗老板,倒是活得挺自在。”我低声调侃了一句,试图缓和一下被“教育”后略显严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