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2章 大明商会(2 / 2)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212 字 2天前

一个时代仓促落幕,另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伴随着幼主的哭声和权臣的野心,缓缓拉开帷幕。

而远在江南的苏宁,已如敏锐的猎手般绷紧了神经,准备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为自己,也为他的宏图大业,寻找到最正确的航向。

……

隆庆皇帝的葬礼极尽哀荣,巨大的梓宫在漫天纸钱和悲恸哭声中,缓缓送入昭陵地宫。

随着黄土掩埋了这位在位仅六年的天子,大明王朝也正式进入了“万历”纪元,而真正的权柄,则落入了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手中。

他以帝师之尊、顾命之重,联合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迅速清除了政治对手高拱,开启了其历时十年、说一不二的权臣时代。

新朝初立,万象待新。

一道道谕旨从紫禁城发出,其中一道,便是召应天巡抚苏宁入京述职。

此举既是对这位封疆大吏的例行考察,更是张居正对这位潜在盟友兼“麻烦制造者”的一次近距离审视与摊牌。

京城依旧庄严,但空气中已弥漫着不同于隆庆朝的气息,一种更为严谨、甚至略带压抑的秩序感。

苏宁风尘仆仆抵达京师,依制觐见了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呈报了江南政务。

多年不见,小皇帝早就已经和苏宁生分了。

而苏宁也没有奢望成为万历的近臣,反正自己有的是行政方法和发展规划。

随后,他便被引至文华殿的偏殿,这里,才是他此次进京的真正目的地。

殿内,首辅张居正端坐于主位,身着绯色仙鹤补子一品官服,不怒自威。

与几年前相比,他眉宇间的沉毅之色更浓,目光锐利如鹰,显然大权在握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威势。

“苏巡抚,一路辛苦。”张居正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抬手示意苏宁坐下。

“为国效力,不敢言苦。”苏宁躬身行礼,从容落座。

寒暄过后,张居正挥退了左右侍从,殿内只剩下他与苏宁二人。

他不再绕弯子,直接切入主题:

“安邦,你前段时间所上那道奏疏,”张居正目光如炬,直视苏宁,“‘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可谓石破天惊,震动朝野啊!”

苏宁面色不变:“下官只是据实陈奏,以为此乃纾解国困、均平赋役之根本。”

“根本?”张居正微微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带着几分欣赏,更多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安邦,你之才识魄力,居正深感佩服。但你我皆非书生论政,应知治国之艰难。你可知,你那一纸奏疏,几乎让你成为天下士绅之公敌?若非当时局势特殊,你这项上人头,恐已难保。”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此事,绝无可能。我做不到,满朝文武无人能做到,即便太祖在世,也未必能行!此非不愿,实不能也。此举无异于撼动国本,与整个天下的读书人、勋贵、宗室为敌,大明顷刻之间便有倾覆之危!”

苏宁沉默片刻,他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张居正是改革家,更是现实的政治家,他不会去做一件注定失败且会引火烧身的事情。

“那么,元辅召下官前来,是希望下官……”苏宁试探道。

“一条鞭法。”张居正一字一顿地说,“我需要你在应天,在我全力推行‘一条鞭法’时,给我最坚实的支持。将南直隶做成天下表率,证明此法利国利民!只要你我同心,将此法定型、推广,便是对朝廷,对陛下,莫大的功绩!”

苏宁知道,这是张居正的底线,也是当前唯一可行的道路。

他若还想在官场立足,还想借助张居正的权势推行自己的部分理念,就必须妥协。

“元辅苦心,下官明白了。”苏宁做出沉吟状,随即抬头,目光恳切,“支持‘一条鞭法’,下官义不容辞。江南之地,下官必竭尽全力,使其成为新政之模范。只是……”

“只是什么?”张居正眉头微挑。

“元辅,赋役之改,关乎农本。然则如今国家财用,商税之比重日益增加。‘一条鞭法’亦需征银,白银流通皆赖商贸。”苏宁侃侃而谈,“然天下商贾,良莠不齐,欺行霸市、偷漏税银、以次充好者众。若商贸无序,则银根不稳,于新政亦是有害无益。”

张居正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下官恳请,成立‘大明商会’!”苏宁终于抛出自己的真实目的,“此商会非寻常商帮行会,乃是由朝廷认可,半官半商之机构。总揽天下工商业管理之权,凡行商坐贾,皆需向商会申请‘营业执照’,方可合法经营。商会负责核定商税、规范市价、调解纠纷、杜绝奸商。如此,则商贸有序,税源清晰,更能为‘一条鞭法’提供稳定之银钱保障!”

张居正听着苏宁的陈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他精于权谋,长于财政吏治,但对于这种超越时代的、将商业管理组织化、官方化的构想,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时间并未完全洞察。

在他想来,这或许不过是苏宁想借此机会,将江南已有的商业影响力合法化、扩大化,最多不过是一个加强商税征收和管理的手段,属于“术”的层面,与他所推行的关乎国本的“一条鞭法”相比,似乎并非同一量级。

况且,成立一个商会,总比苏宁整天琢磨着“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那些捅破天的想法要让人安心得多。

略作权衡后,张居正颔首道:“商事繁杂,确需整顿。你既有此心,此事便准你所请。‘大明商会’可设,由你兼领其事。但切记,当前首要,仍是‘一条鞭法’!商会之事,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借此扰民,增加商贾负担。”

“下官领命!定不负元辅所托!”苏宁心中一块石头落地,郑重行礼。

一场深刻影响大明未来经济格局的交易,就在这文华殿的偏殿中,于三言两语间达成。

张居正得到了他需要的、在江南推行核心政改的强力支持;而苏宁,则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合法统御天下商界的“尚方宝剑”。

他深知,这看似不起眼的“大明商会”,一旦运转起来,其所能掌控的力量,将远超任何单一的行政命令。

一个新的,以商业和金融为脉络的隐形帝国,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出生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