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六年的暮春,本该是草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时节,然而一股无形的压抑感却悄然笼罩着紫禁城。
年仅三十六岁的皇帝朱载坖,在经历了一段纵情声色的放纵后,他那本就称不上强健的龙体,终于如风中残烛般,发出了最后的、剧烈的摇曳。
是日深夜,月隐星稀。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却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慌乱。
原本侍寝的宫女早已被屏退,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秉笔太监孟冲等少数几个贴身内侍,以及闻讯匆忙赶至的皇后、太子朱翊钧和几位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跪伏在龙榻之前。
御医们面色惨白,额头上冷汗涔涔,轮流上前诊脉,彼此交换着绝望的眼神。
龙榻之上,隆庆帝面色蜡黄,双目紧闭,气息已是游丝般微弱,偶尔发出一两声无意识的呻吟,嘴角甚至残留着一丝尚未擦净的白沫痕迹。
“陛下!陛下!”冯保跪在榻边,声音带着哭腔,却又不敢放声,只能低低呼唤。
皇后李氏紧紧搂着年幼懵懂的太子,泪水无声地滑落,身体因恐惧而微微颤抖。
高拱与张居正伏在地上,虽看不清表情,但那紧绷的背脊和微微颤抖的官袍下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惊涛骇浪。
突然,隆庆帝的喉咙里发出一阵剧烈的“咯咯”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
他猛地睁大眼睛,瞳孔却已涣散无神,直勾勾地瞪着藻井上蟠龙吐珠的图案,手臂无意识地抬起,似乎想抓住什么,最终却无力地垂落。
“皇上——!”冯保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猛地扑到榻前,探了探鼻息,随即整个人瘫软在地,放声痛哭。
“陛下……宾天了!”孟冲带着哭腔,向殿内外宣告了这石破天惊的消息。
刹那间,乾清宫内哭声一片。
皇后与太子悲恸欲绝,内侍宫娥跪倒哀嚎。
高拱猛地抬起头,老泪纵横,重重叩首在地,高呼:“臣等罪该万死!”
张居正亦是伏地痛哭,肩膀耸动,但其眼神在抬头的瞬间,与冯保有过一刹那极其短暂的、复杂的交汇。
……
皇帝暴毙,国不可一日无君。
按照祖制,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应在灵前即位。
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权力真空中,最关键的便是那一道遗诏。
隆庆帝走得突然,并未留下只言片语。
这遗诏由谁来拟,内容如何,便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首辅高拱当仁不让,以顾命首辅之姿,强忍悲痛,立刻于乾清宫偏殿召集阁臣,欲主导遗诏的撰写。
他悲愤交加,言辞激烈,痛陈皇帝乃是因“左右佞幸”引导,纵欲过度而亡,意在清洗内廷,尤其是与他素有嫌隙的司礼监太监们。
然而,他低估了冯保与张居正早已形成的政治同盟。
就在高拱忙于措辞,试图在遗诏中打入自己政治烙印之时,冯保凭借其司礼监掌印的身份和对于内廷的绝对控制,早已暗中动作。
他与张居正秘密商议,迅速拟定了一份以隆庆帝口吻、符合礼法、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暗藏玄机的遗诏。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以“东宫年幼,需得力辅弼”为由,强化内阁与司礼监“同心辅佐”的地位,这为日后张居正联合冯保,架空高拱,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当高拱看到那份几乎已成定局的遗诏文本时,虽怒不可遏,但在国丧当头、太子年幼、内外局势微妙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暂时隐忍,在遗诏上副署。
只是他看向张居正和冯保的眼神,已充满了冰冷的杀意。
五更时分,沉重的景阳钟声自紫禁城中响起,连绵不绝,一声声撞击在京畿乃至整个帝国臣民的心头。
钟鸣一百零八下,宣告着天子驾崩的国丧。
很快,缟素如同白色的浪潮,迅速淹没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继而蔓延至整个北京城。
所有官员命妇按制哭临,摘去冠缨,身着素服,市场歇业,娱乐停止,举国陷入一片悲戚与肃穆之中。
六百里加骑背负着讣告和遗诏,如同离弦之箭,奔赴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所到之处,无论真心假意,各级官府、卫所、士绅百姓,皆需设香案,跪迎哀诏,服丧致哀。
当这惊天噩耗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南京应天巡抚衙门时,苏宁正在审阅关于清丈田亩的初步方案。
信使带来的不仅是皇帝驾崩的消息,还有那份暗流涌动的遗诏抄本,以及京城眼线关于高拱、张居正、冯保三方势力在灵前幕后明争暗斗的密报。
周正杰脸色发白,声音干涩:“安邦,天塌了!陛下正值盛年,怎会突然……这下朝局必将大变!”
苏宁放下手中的密报,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北方天空,久久不语。
他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对于隆庆帝纵情声色的历史轨迹,他早有预料,只是没想到这一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
“旧的时代,结束了。”苏宁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悲喜,“十岁幼主,主少国疑……高拱刚愎,张居正隐忍,冯保机诈……这三人,必有一场恶斗。”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对我们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张居正若胜,我们的改革或可借其势更进一步;若高拱得势,恐怕你我,还有这江南新政,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他深吸一口气,对周正杰下令:“立刻以最隆重的规格搭建灵堂,本官要亲率南京文武百官,哭灵致哀。同时,所有新政事宜,暂缓推进,静观其变。另外,动用我们在京城的所有关系,密切关注朝堂动向,尤其是张、高二人的一举一动,随时来报!”
隆庆皇帝的暴毙,如同一道突如其来的霹雳,撕裂了看似平静的政治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