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是网络与信息防护。这是重中之重。
核心区的网络是物理隔离的涉密内网,与互联网完全断开。
所有计算机USB等外部接口均被禁用。
数据传递主要通过所内专用的光缆通道或经过严格审批的刻录光盘。
数据如果未经最高权限批准而进行完整复制,会触发自毁装置。
在48小时之内,都可以遥控毁掉数据。
如果超过48小时,我们不启动毁灭按钮,数据就会自动毁灭,变成乱码。”
吴志远问:“罗所长,核心数据自毁装置的时限,为什么设定为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或者72小时这样的时间?
这个特定的时长,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罗伟仁解释道:“这个48小时的设计,是经过精密测算和权衡的结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人赃并获,如果时间太短,比如只有24小时,留给我们的反应和布控时间会非常紧张。
48小时能给我们争取到一个相对充裕的行动窗口,既能进行周密的监控部署,也增加了在对方进行数据传递或尝试破解时将其抓获的可能性。
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如果设定为72小时甚至更长,数据在敌方手中存留时间过久,万一对方拥有顶级的网络安全团队,破解或剥离自毁程序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
经过评估,我们认为在48小时内,对方能够完成对如此复杂加密数据的有效分析和破解的可能性极低。”
吴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48小时,不仅是数据的安全寿命,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诱饵期和侦查窗口。
既要利用它来保护秘密,也要利用它来引蛇出洞,铲除隐患。”
“正是如此。”罗伟仁点点头,“这就像是设下了一个带有倒计时的陷阱,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心、技术和决断力。
当然,这只是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你现在来了,加强内部监控和人员甄别,正是为了能更早地发现苗头,让这道最后的防线尽量没有启动的机会。”
吴志远问:“罗所长,对于人员管理和保密纪律,所里有哪些规定?”
罗伟仁说:“所里实行严格的保密责任制和最小授权原则,研究人员只能接触与其工作直接相关的必要信息。
文件的复制、借阅、销毁都有严密流程记录。
所有进出核心区的物品,包括个人物品,都要接受安检。
严禁携带手机、智能手表等具有无线通信或拍摄功能的设备进入核心区。”
这时候,加密手机收到消息,正是潜伏在835所的同事渔夫发的。
按照楚建国的指示,吴志远和渔夫单线联系,接受渔夫的指令和任务安排。
吴志远迅速扫了一眼手机,信息内容经过加密转换后显示:午后一点,所内静思园假山水池旁钓鱼。
静思园是835所内部一个小园林,供科研人员休息散步,假山水池位置相对僻静,是进行秘密接头的理想地点。
“钓鱼”则是约定的确认安全无异常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