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8(2 / 2)

一百三二

感觉阳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摄,免其散逸。神与炁合,炁即归身。

一百三三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之不见”之真景象。功夫到处,自然可知。

一百三四

心合于道,无论入于何境,均可外却物象,体合虚无,无挂无碍,自在优游。须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烦恼,看作磨炼性情之良机,不为外物所动,方获超拔。

一百三五

道教观念,是以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圆满,以弥补人生之缺憾。因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归自然,才有可能铸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归宿。

一百三六

修道者,先须淡泊外缘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内在的心境才会光明。

一百三七

做功之时,先要达到外在的身体如如不动,形体大忘,则内部之炁机才会真正发动。

一百三八

心火不起,下元无漏,真炁自然上行。

一百三九

功夫时刻在于循序渐进,推陈出新,随着时空发展不断变化,故曰“道无止境。”

一百四十

所谓命功,只不过是为了促进性功的证悟,保住自己的躯壳。躯壳早晚是要坏掉。若悟性极高者,即可顿悟直超,不愿长生,无需修术延命。

一百四一

所谓苦与乐,颇可参悟。并非劳动强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对内心深处的磨炼。修真之士,敢于去做本心不愿去做的事情,以磨炼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这样才是最苦。比如刘长生真人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烟花巷中,就在欲心与道心之间磨炼自性,可想而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过去的修士外出化缘,也是为了磨炼自性。所谓:“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缘之时,有的人家可能热心对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啬对你,有的人可能戏辱于你,有的人可能伤害于你。皆须低声下气,恭敬一切,这样磨炼,当然很苦。但却能够磨去心中的障碍,达到心性圆明的高尚境界,犹如中天宝月,光满太虚。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并不提倡一定按照过去祖师的办法行持,但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故言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正是这样,修真之人才能具备超过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达到修炼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后的结果是无极之乐。

一百四二

才闻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炼的。因为自觉山林之中无牵无挂,能够了道成仙,是为自心仍受环境摆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够修炼自身想当然地认为一入山林,就可以万念俱消,一了百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古来大修隐士,提倡:“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故言“大隐居尘”。修真之初,先须和光同尘,磨炼自性,待到对境无心,功夫自然进步。具备一定基础,则居尘世可也,入山林亦可也。

一百四三

少年之时,无所谓认识红尘。因其对人世间阅历甚浅,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只有中年之后,对于人生有了充分体验,古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才有资格参透红尘。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认清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性命事大,从而趋向修真悟道,以求了结生死。亦有少年笃志修为者,则是前世根基所定。

一百四四

道教人士,立足现实人生,不讲看破红尘,要在红尘之中励志修真,故曰今生现得。

一百四五

道无时不行,德无处不修。

一百四六

以俗观道,道亦是俗;以道观俗,俗即是道。

一百四七

日常悟道,先求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踏实、坦然,于是可以屏却外缘,放下一切,做到一尘不染,获得内心世界的无比莹净明彻,如同净空澄月,明镜无尘,此谓真空。再去反照现实,观察万象,乃有可能得到开悟。好象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迷惘,一切都是那样地明确、安详、自然,而我与万物皆可沟通,此谓由真空进入妙有。有此体验,逐渐可以超脱于万事万物之上,乃近道矣。

一百四八

天人合一见玄关,玄关显象造化生,造化生处识妙有,妙有万象余心同。

一百四九

仙道为一,修仙必须合道,否则难至上乘。

一百五十

“吸舐撮闭”四字诀,来自于房中术。乃恐精走伤身,而强留之。以后流入清修,成为炼精化炁的一种方法。其实后天欲动之精,强留之亦不能成丹;先天无欲之炁,不必采而自可了道。故其法乃属后天有为之法,并非自然大道。

一百五一

关窍不通,无以降龙伏虎。

一百五二

一切气的变化,都是心的作用,此乃针对后天意识而言。

一百五三

丹道大患,在于用念。

一百五四

若非完全止念,不能入于先天。

一百五五

以丹道层次相比而言,有些气功之弊病甚多:1意念太重,扰乱先天。2以意引气,难以深入。3精神假想,易入空亡。4自发动功,不养真炁。5局部用功,破坏整体。6认假为真,妄言上层。7追求功能,误入岐途。8迷信神秘,想入非非。9以妄为能,失于正常。10打破正规,转入羸狂。11过度迷信,神经错乱。12道德为名,利欲为实。13集体授功,不顾个人。14功法有弊,咎归练者。15违背自然,反言偏差。16引邪入正,悖于常规。17妄解丹书,毁谤前贤。18执迷术法,淆乱正道。19做功出偏,正常现象。20功法学成,原地徘徊。种种不利,为初学功者所不知。

一百五六

中黄乃一身关窍之总枢,而非中脉。橐龠不开,任督不开;任督不开,八脉不开;八脉不开,中黄不开;中黄不开,周身关窍不得全开。

一百五七

阳举,阳微举,均非活子时,而不可采。一阳初动,为地雷伏,其炁始发,在内不在外。丹书喻之曰“黄芽”,即在土内初萌之嫩芽,尚未见于太阳。若见太阳,其芽转绿,而生中有杀,不可用矣。

一百五八

玄关开,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离乎身。

一百五九非人天之和合,不足得先天之一炁,此在丹道之三元丹法皆然。

一百六十

后天肉体本属浊质,先天精炁神乃属清灵。修道贵乎以清灵之先天,点化肉体之

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成道备,即纯阳也。

一百六一

炼精化炁,即以炁化精;炼炁化神,即以神化炁;炼神还虚,即以虚化神。

一百六二

谭子云:“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修道之功,即从虚无之中夺取生机,而可不死,然后返老还壮,返壮还少,返少还童,返童还婴,返婴还形,返形还血,返血还炁,返炁还神,返神还虚。一切修为,皆在返还之功。

一百六三

“道”之义,在修炼概有四解:1天人合一之道,即天与人沟通的一条渠道,亦即吾人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