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教认为,
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五九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十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一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六2四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六八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十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扰,此由内应外之验。
七五
清平星月夜,静默闻天籁,我立天地中,天与我合一。
七六
进入虚空,搜求妙有,会得妙有,才知真空,才觉自在。此时再看天地,又是一番景象。惟觉一意独存,与虚空相照,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也。
七七
心中无火炁自清,乃真火候也。
七八
全身应一神,一神领全身。身神合一处,才是自主人。我神主我身,我身自有神。神机应万变,妙道化真身。
七九
修道要求对境无心,心如止水。所有后天识性,必须去掉。倘若扫意不净,功夫出现良景之时,念头即起,如云蔽月,其景自失,寻之难矣。故平时须当注意止念定心,磨炼性情,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退去,道心方见。佛家讲大彻大悟,见性成佛,是心性之功。道教讲长生久视,生道合一,是性命双修。
八十
所谓去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其实就是一个现在心而已。
八一
生造化处,即夺造化处。
八二
所谓自然,就是一种和谐的生机。
八三
阳炁旺盛之时,也是心旌最易摇动之时。如果放任念头驰纵,则心火一起,冲撞性命,使性命不能合一,势必分离,堕入后天,防不胜防。故修道之人,性功至关重要。
八四
真炁发动之时,真意亦随之而注,意动炁即动,全身皆有感应。此时神炁为一,乃为真效验。
八五
天机应于人机,人机合于天机,独有道者知之。道不远人,修至妙处,人身自合道机。此中玄妙,功到自知。
八六
静功非死寂不变之功,静中气象万千,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尽在自然,不关人为。
八七
惟从静中悟入,功夫自可进步。
八八
修道之人,必得经过一定程度的身心证验,再加攻读丹经道书,以及师传点化,具备此
三项条件,方有可能入于丹道之门。
八九
修至妙处,道义自明。心地豁然开朗,疑迷一通俱通。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得其一而万事毕,明其一而万化安。
九十
开悟之后,心中无比轻松,一旦轻松,极易发狂。切忌此时万万不可发狂,狂则失道,坠入魔途。必须继续用功,攀登更高层次的修为。如此愈加深化,层层提高,功夫精进,愈趋精妙矣。
九一
倘若只求开悟,开悟之后,不再下功。功夫断绝,知行脱节,则入魔道无疑。只有内外合一,即内修与外行一致,才是大道境界,才能守道不失。
九二
道在自然,行功之时,不可用意念。当用微意,微意就在有意无意之间。意重则入后天,非道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意之把握,全仗性功之澄彻。九三
只修命功,不修性功,乃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深浅,恐有不测之虞。只修性功,不修命功,一则肉体难保,修证无据;二则欲念难伏,把握不住。
九四
养静之际,恍然无念,不由自主,入于虚无。此时万象皆泯,唯我一灵独存,所有人间事物,与我恍如隔世。迈入此境,乃可脱俗。
九五
修为不可过于执着,用意太过,反易出现障碍,欲速则不达。老子曰:“大道本夷”,“夷”者平常之意也。当平平常常而为之,贵在坚持,功效自见。盖平常之中出非常,此至理也。
九六
老子曰:“为道日损”,“损”即减少之意,减少一切负担,逐渐放下,每天比每天减少,自然感觉轻松自如,心中安静舒适,而渐入于大道之门矣。老子又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若能“损”之,则是易知易行,否则就是莫知莫行。
九七
修道之“损”,就是减去心中的欲望,扫除后天识神之性,甚至包括后天的知识,都是修道的负担。多一层知识,就是在心上多一层障碍,犹如明镜上面蒙了一层灰尘。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宇宙和生命的真实都有一定距离,无法等同。所以后天知识,会使修道的智慧受到一定程度的蒙蔽。因此在修真之时,应当放下一切,不以后天知识作为障碍,才能培养出生命的智慧之果,获得无边道力。
九八
功入妙境,神炁太和,生意盎然,身心甜蜜。反观周围物象,皆与我心心相通。烦恼自失,怨嗔顿消。心火自然下降,欲发躁火而不能。此乃命功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