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
对了,到底什么样的穿越历史书才能简体出版
都一样的穿越,种地文肯定没人看
多巨巨的那本,卖的其实很一般
这个就是实体和网络的区别
实体更流行二月河那种
争霸文好一点
目前,穿越已经到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境地
没什么流行不流行了
如果出的话,出版社肯定会要求改掉穿越吧
偶能联系到的出版商和出版社,一听到穿越文跑得比兔子还快
玉玉,再说说实体的情节吧
实体的情节,卖得好的还是能和读者有强烈共鸣的
也就是网络的小白就求个痛快。
实体书的读者,想看到生活中的自己
是的,也不太完全
和自己相近,但是又强大一些,但是不能太强大,否则就有了距离感
这样主角,最好
实体的读者,除了情节,还是更看多一些文稿的质量
质量,首看文笔
开头的时候不妨炫耀一下文笔,但是控制在一百字以内
文笔是慢慢练出来的,写多了小白文,文笔会倒退的
十九
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二十
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二一
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二二
静到妙处,万物皆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二三
梦闻:“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二四
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二五
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二六
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二七
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曰:“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二八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三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
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
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
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四三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
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十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五一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