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有心静坐,感觉平常,有时无心静坐,登然入静。总以自然为好,但无论结果如何,皆宜多坐,则效验易得。
一百九
人能时刻保持不灭元神,退去识神,返归先天,则随时随地皆在道中。盖道无处不在,德无时不修。不修自修,方为妙境。
一百十
心清炁自清,炁定心亦定。
一百十一
处于纷纷扰扰的尘世生活之中,欲求功夫之效验,归根结柢决定于静定之力,以性功带动命功之进步,又以命功促进性功之拓展,性命一体,相得益彰。
一百十二
性功之修习,首先在于止妄去念。心中放下一切,然后才能不断超越。无事之时,应当舍去心念,屏弃万缘,心地虚空,方得自在,乃至无处不自在,道自归身矣。一百十三
应当时刻使心性得到滋养、增长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这样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产生。如此则新“我”不断出现,而又不失我之本真。永远是我的新生,又永远是新生的自我。达到这一境界,则道心渐生而人心渐消,阳渐长而阴渐去,心无所住,自合于道。
一百十四
道何在人在道中而不知也。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庄子曰:“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悟得此中微奥,可入大道之门。
一百十五
大道无为,妙在心悟。须知一切语言文字,乃为悟道方便而设,不可有执守或分别之心,则偏离大道远矣。如中、虚、一、炁、意、神、性、心、命、生、机、无、静、德、玄、真、常、清、先天、无为、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等等义谛,均须贯通为一,而又得其意而忘其言,庶乎可明大道本体矣。
一百十六
修道就是真“我”的不断新生,道无止境,真“我”亦生生不已,长生久视矣。一百十七
彻悟大道之人,内在与道为一。则处处皆道,处处为修,大道无在无不在,吾人无处不自在也。
一百十八
体合大道,每时每刻都有新“我”之产生,旧“我”之消亡,亦即每时每刻都有“我”之生死。修道之人,明白乎此,守定真“我”,则一时一刻之间,足以了却生死大事矣。
一百十九
人之肉体存在新陈代谢,人之心性亦存在新陈代谢。惟须勿失其常,掌握得中,方合自然大道。人体之新陈代谢失去常道,则不健康;心性之新陈代谢失去中道,则不自在。中者,勿堕于太过不及两端。若人之心性系于旧境,是有不及之弊;若人之心性系于妄境,是有太过之患。皆不得中道,而为失道。非得合于中道,心境为一,则可随心所欲,真常应物。所谓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非为无稽之谈,功到自然如此。
一百二十
悟得道妙,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生命在流动、交融、欢畅,体会到生命的真实,获得真正的自我。
一百二一
修真之人,理宜胸怀开阔,以无量之心,化尽浊恶之念。除去世间一切恩怨是非,归于和乐升平的道德境界。使天无氛秽,地无妖尘。所谓道在万里天,善在万人心,美在千江月。
一百二二
常人之身,非偏于阴即偏于阳。修真之妙,在于能够调节阴阳。首先收心入静,即养阴也。阴极而后生阳,即静默中出现炁之动机。采取之后,复归于静,阴极返阳。如此循环,动静往来,阴阳反复,直至达到阴阳平衡,归于中和。中和之体,乃脱胎换骨,由凡躯而入于仙体。此时跳出阴阳圈子,不受造化播弄。
一百二三
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舍弃阴阳动静之执着,顿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为体,自然而然为用,存神养性,与道合真。
一百二四
心念澄清,炁机顺畅,自然胸怀开阔,恢宏坦荡矣。
一百二五
炁定心自静,心静意自闲,意闲体自安。
一百二六
炁发神至,神领炁机,神炁相合,乃真道机。此时炁为先天真一之炁,神为先天不神之神,方为人体之真气候,人身之大自然也。
一百二七
所谓修道,必须体合自然,顺应天地,会得太空中虚无之生炁,以立丹基,则功成而道备矣。
一百二八
许多人都是在后天之中摸索用功,而对天地自然大道茫然不悟,如盲见日月,致道日晦。
一百二九
丹经之中,或有岐义。盖做功景象,因人而异,悟道境界;各不相同。必须验之实修,方可明其真义。
一百三十
内动外静,是真内动。炁动意静,是真炁动。
一百三一
修真之磨性,就是磨去后天识神之性,使其化为先天元神之体,则元神为一身之主,方保丹功精进无差。
一百三二
感觉阳炁旺盛,即以微意收摄,免其散逸。神与炁合,炁即归身。
一百三三
养至虚极静笃,再看周围物象,恍如隔世一般,见如不见,此乃“视之不见”之真景象。功夫到处,自然可知。
一百三四
心合于道,无论入于何境,均可外却物象,体合虚无,无挂无碍,自在优游。须把日常生活中之一切烦恼,看作磨炼性情之良机,不为外物所动,方获超拔。
一百三五
道教观念,是以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求得身心的平衡圆满,以弥补人生之缺憾。因为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存在,惟有回归自然,才有可能铸造完美的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归宿。
一百三六
修道者,先须淡泊外缘诸象。外面的世界淡化了,内在的心境才会光明。
一百三七
做功之时,先要达到外在的身体如如不动,形体大忘,则内部之炁机才会真正发动。
一百三八
心火不起,下元无漏,真炁自然上行。
一百三九
功夫时刻在于循序渐进,推陈出新,随着时空发展不断变化,故曰“道无止境。”
一百四十
所谓命功,只不过是为了促进性功的证悟,保住自己的躯壳。躯壳早晚是要坏掉。若悟性极高者,即可顿悟直超,不愿长生,无需修术延命。
一百四一
所谓苦与乐,颇可参悟。并非劳动强度大叫做吃苦,真正的苦是对内心深处的磨炼。修真之士,敢于去做本心不愿去做的事情,以磨炼自己的性子,符合修身立命的要求,这样才是最苦。比如刘长生真人为了除去欲心,不惜到烟花巷中,就在欲心与道心之间磨炼自性,可想而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过去的修士外出化缘,也是为了磨炼自性。所谓:“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性命事,乞化度春秋。”化缘之时,有的人家可能热心对你,有的人家可能吝啬对你,有的人可能戏辱于你,有的人可能伤害于你。皆须低声下气,恭敬一切,这样磨炼,当然很苦。但却能够磨去心中的障碍,达到心性圆明的高尚境界,犹如中天宝月,光满太虚。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并不提倡一定按照过去祖师的办法行持,但是他们的吃苦精神,却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故言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正是这样,修真之人才能具备超过常人的能力,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达到修炼的崇高境界。如此之苦,最后的结果是无极之乐。
一百四二
才闻修道,便欲入山,是不符合修炼的。因为自觉山林之中无牵无挂,能够了道成仙,是为自心仍受环境摆布。既然自心不能自主,如何能够修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