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3(2 / 2)

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二九

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三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阻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

故此必有阻碍。克此阻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三一

真炁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炁之先,方为炁之真

动,神炁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三二

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炁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炁、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炁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象,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用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三三

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炼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三四

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曰:“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曰:“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曰:“去。”

三五

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三六

体内炁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三七

上半月阳炁渐长,炁易发动;下半月阴炁渐生,炁易混沌。观乎

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炁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三八

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虚者神也。形须神立,形去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时限,神无终竟;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三九

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四十

阳炁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炁骤变,迅即下行。清浊

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四一

修丹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四二

心中无念曰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曰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炁发动,炁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四三

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四四

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四五

心燥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四六

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四七

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四八

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境仿佛,亦可帮助悟道。

四九

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曰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五十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五一

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五二

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教认为,

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尘世之后撒手归去。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张宗仁承受戒法,又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五三

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炁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五四

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五五

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五六

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五七

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界也。

五八

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五九

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炁易散失。

六十

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六一

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六二

炁动之时,识神全泯,身心皆定,方为真动。全赖平时对境无心之功,方能做到。

六三

功夫到处,心自澄清。再看一切形色,即觉隔世。自然断念去欲,惟愿守我本来。

六2四静养功深,如入无人之境。虽应事接物,俱似虚无。入我心中,如同镜之照物,物虽见而镜不留,尽为虚象。此时观事察物,皆一目了然。无需思考,于中自出。

六五

打坐不打坐,心静皆是坐。

六六

岂在火候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

六七

道修在养,平日之间,常养静养炁,日久必有大效验。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此理同。

六八

一念之际,正邪立判,魔道顿别。止念之后,欲心即道心,魔念即道念。

六九

阳炁发生,化清化浊,全系一念。

七十

天地之自然,乃是自然而然。人能合于天地,则功修不在人为,无为之中而无不为也。

七一

无念方生炁,无炁不生精。

七二

人合大道,自然包含无限生机。

七三

性主于命,无命何以修性;命系于性,无性何以炼命。以命修性,性天光满;以性炼命,命地有主。性命双修,生道为一。

七四

退去浮躁之性,收拾杂乱之念,内心自现无比清凉,无比甜蜜,此由外入内之功。而后返观于外,自然耿介拔俗,不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