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文学性与世界建构(1 / 2)

文/宝树

科幻写作者常常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许多科幻小说,包括国内外一些闻名遐迩的扛鼎之作,都被诟病文学性不足,除去一些偏见成分外,这些批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大概都能同意,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儒勒?凡尔纳的文学造诣不及他的同胞福楼拜,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没法和海明威或塞林格竞争。当然,也不是不能举出一些被文学批评家较为认可的佳作,如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和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但这些并非科幻的最高典范,至少科幻爱好者并不觉得《2001太空漫游》和《基地》要比它们差,这些“通俗”科幻小说也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科幻文学性方面的限制在哪里呢?又是什么让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主流文学的阴影,而拥有独立的价值呢?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但在此不想也不可能做理论化的周密研究,只能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体验出发谈一些必然是片面的感想,聊为野人献芹。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摇摆不定,看起来左右逢源,其实两面不讨好。科幻爱好者常常感到,科幻的“好”和一般文学的“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甚至会相互排斥,但背后的道理却很难说清楚。一个常见的说法是,科幻中有一些本质上不属于文学的东西,比如说“科学内核”,是它们更多地决定了科幻作品的价值与品质。

然而这样一来,科幻又回到了科学的传声筒,亦即单纯科普的角色。科幻并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地位。在西方,如果说早期科幻还有些许科普的意识,自20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运动以后,已经完全摆脱了来自科学的束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科幻作家就坚持认为科幻是一种文学,以文学的自主性去对抗单纯把它作为科普的要求。那么问题又回来了,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接受文学的规训和价值标准。

再说,这种看法还是不能解决排斥性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具有科学内核的作品不能写得更“纯文学”一些呢?不能更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准呢?那不是更上一层楼吗?虽然这些可能总是存在的,但是通常的科幻文学并没有向如此高处攀登的雄心,甚至作家的兴趣也不在此。我们难以想象用塞林格的文笔去书写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或者用莫言的语言去写《三体》的故事,倘若能写出来,肯定也是完全另外一种东西。就这些作品本身来说,并不需要如此的“提升”。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一个明显的区别。科幻(以及奇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有些似乎是现实背景的,但是很快会揭露出其基本运行规则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因此,作者需要面对一个特殊的问题,必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相信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真实性。需要塑造的首先是世界,然后才是故事、人物和其他。在《基地》中,阿西莫夫首先得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几万年后的银河系,那时候所有的星球都被一个庞大的星际帝国所统治,在阅读中拒绝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切故事都无从谈起;而对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文学来说,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作者和读者已经共享了世界的真实性,比如在《傲慢与偏见》里,奥斯汀并不需要去向读者介绍什么是英国,什么是贵族,什么是继承法和婚姻,可以直接进入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

但是在幻想文学中,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心知肚明,所描写的世界或至少世界的某个方面是虚构的,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就成为作家所面临的严峻任务,否则就会影响接下去的一切。在设定于现实世界的小说中,故事的背景不应该违反常识,一般也不至于,只是有时候因为作者的知识不足会导致这种问题;但在科幻中恰恰相反,故事的背景就要特意违背常识,比如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有“太阳会很快发生爆炸”和“地球能从太阳系中飞出去”这两个似乎违反常识的设定,因此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笔墨来说明这一点。

幻想文学多少都面临这个问题。但相对来说,科幻比奇幻更麻烦一些。奇幻世界(比如《魔戒》)的基本设定——精灵,妖怪,魔法师——本质上来自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来自我们今天还很习惯的巫术思维,同一文化中的读者有基本概念,并很快能接受其设定。但是科幻小说的设定来自科学所铸造的新世界观,往往围绕着一些陌生的奇诡概念展开,在传统中毫无踪影。往往越是高超的科幻小说越是远离人们的认知。

比如需要写到死人复活这一超现实现象时,在奇幻中无须太费力,直接写这是一种高深魔法即可;但科幻必须给出详细的解释,比如克隆了死者的身体,移植其大脑,或者对死者进行了大脑扫描,提取出其意识,或者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虚拟程序……每种解释对一般读者都是陌生的,要配合具体的科学原理、高科技装置、发生过程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后果,才能让这个死人可以复生的世界有一点真实感。

这里当然需要讲一些文学技法。刚入门的作者喜欢一上来就把设定铺开:故事发生在哪个世纪,哪颗星球,拥有怎样的技术,实行何种政体,主人公是人类还是什么别的生物,有什么超能力,实际上,这样固然省事,但阅读效果并不好。读者绝不会因为一堆干瘪的设定就相信这世界的确存在,反而更增加了不过是某人自己编出来的感觉。而高明的作者往往会让读者首先跟随人物的视角进入这个世界,然后在行文中通过各种场景、器物等细节,逐渐让读者在一次次惊讶中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状况和运行法则。

不过无论怎么千变万化,让读者对这世界产生真实感是幻想文学的一个普遍要求,但并不是主流文学的。在主流文学里,读者已经深信故事在本质上属于真实的世界,产生于生活本身,并不需要考虑这一方面(当然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另一码事),有时候,反而需要一些幻化的叙述,以设法和现实拉开距离,产生虚实交变的艺术效果,比如《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或者《百年孤独》中最后毁灭小镇的一场飓风,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