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2)

同温层食堂 汪彦中 1739 字 1个月前

距离晚间的连线会议开始还有不到五分钟时,卢慎拿着一沓纸出现在会议室内。梁队长与他打过招呼,让他坐到自己身边。

“跟你透露一下,今晚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连线了。他们打定主意要撤,我们实在没办法。”他小声对卢慎说。

会议开始后,搜救队长向多方领导汇报了搜救人员的撤离情况,表示返回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一些没有发现尸体的地方,他们收集了一些物资,准备一同带回中山站以供今后使用。

随后,指挥部方面宣布,正在展开下一批调查团队的组建工作,第二批调查团将尽快前往昆仑站,将遇难者遗体全部带回国内,组织人力进行解剖,然后安葬。

安全部门则汇报了一些安全保密方面的事项,诸如澳大利亚考察船已经归国,俄罗斯破冰科考船正在返回母港海参崴的途中,以及这些外国人均对昆仑站内发生的事件毫不知情等等细节。这些细节没什么实际价值,说出来只是为了让一些领导同志安心。

卢慎看得出来,所有人都在准备收场,打算尽早结束这一切。

从未在会议上发过言的他,决定在此时开口。

“昆仑站内其他物资都再次检查过了吗?确定没有丢失什么东西?”

他询问的对象是搜救队长。这问题引起了在座各方的注意。

“你就是那个卢博士对吧,贾滨的朋友,帮他解开符号密码的那位?”搜救队长认出卢慎来。

“对,是我。有些冒昧,请你见谅。”

“没关系。要不是你,我们的研究进展也不会那么快。你说‘丢失东西’是什么意思?”

卢慎不想与对方绕弯子,便拿起自己手上的那沓纸。

“昆仑站里统计出的这份数据报告,下午的时候我看了一遍。目前我怀疑,贾滨他们出事那天以后,车库里有一辆雪地车不见了。”

“等等小卢,你先等等,什么叫‘出事那天’?你已经知道他们出事是哪天?”梁队长露出惊异的表情,冲卢慎问道。

卢慎解释说,根据那份站内环境监测数据,在今年9月26日之后,站内几乎每个检测区域内的环境数据都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一直都在变动着的那些数据,突然变动幅度大大减小,之前的数据里从未出现过类似现象。

“我没有专业知识,可能理解有误,但是所谓‘气流波动’、‘华氏温度’、‘空气振幅’,我猜是否指的是站内某些区域的空气流动、气温、空气振动?在26日之前,这三样数值每天都在以某种大体规律变化。”

卢慎扬起手里的表格,说道:

“比如在‘队员宿舍’区域内,每天晚间时段的空气流动和气温都会比白昼时段变化更多,空气振动也越密集,变化时段与昆仑站手册里‘夏季作息时间表’的时间划分几乎一致。而‘食堂’和‘厨房’区域,每天三餐时段里,三者的变化也很集中。”

“我不是负责环境检测这块的,但意思我大概能明白。”搜救队长回应他道,“你的意思是说,人员的活动会造成空气流动和气温变化?从原理上说,理当如此。”

“我也是这么想的。至于空气振动,可能就是声音。”

“对啊,声音不就来自于空气的振动吗?”一直在线听着的指挥部代表,这时也恍然大悟,“真是怪哉,这套数据之前我们怎么没想到要去检查?”

卢慎看看梁队长,对方似懂非懂地也在点着头。

看来自己的猜测确实不错。

他产生出一些自信,继续说:

“9月26日之后,站内所有区域的这几类数据全都开始趋于平静,数据变动缓和下来,气温变化幅度很低,空气的流动和振动也趋于稳定。也就是说,从那天之后起,站内很可能就已经没有人员活动的迹象了。”

“没有人员活动”这个字所指代的含义,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照不宣。

所有人都沉默下来,直到梁队长在笔记簿上写完一些字后开口问他:

“那么小卢,你知不知道最后一次发现人员活动迹象是在什么地点?”

这个问题,在会议之前卢慎就想到了。他把纸页往后翻了翻,回答:“应该是在车库。”

“什么?”梁队长惊叫道,“难道不是在贾滨自杀的地点?难道不是站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