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2)

同温层食堂 汪彦中 1221 字 1个月前

卢慎的猜测被现场测量人员证实了。那个物体原本应该是一个完整球体,因受到巨大外力而被削去一块,理由是:圆形断面表面的65个黑色凹槽符号,互相组成的矩阵整体呈放射性扩散结构,以最中间符号为中心,往各个方向直线散去的符号之间的间距呈等比例增加。由此反推,可以得出结论,这应该是由于原本完整排列在球体表面的、各个间距相等的、深度极大的凹陷符号因平整切割而造成。而那个圆面,则极有可能是冰层运动产生的巨力所切割出的断面。

以此发现为基础,测量人员复原出该球体的原本外观模型,并结合实物测量,得出了一个无比惊人的结果:

忽略那些凹陷符号后,球面表面的每一处与球心的距离都完全相等!

“当然,说‘完全’并不准确,不过基本也差不离了。”看着电脑屏幕,贾滨微颤着向卢慎解说道,“具体精确度是10的负17次方。老天啊。”

“这有多精确?”卢慎对于科学计数法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就是说,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七位。这种精度的球体,绝不可能是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做出来的。”

“简直是‘完美球体’!”另一个研究员激动地补充道。

“可这东西确实被造出来了。有什么特殊工艺可以如此加工吗?”

贾滨想了想,回答卢慎:“我只能想到一个办法,但这必须上太空。”

在失重环境下,**可以不受重力影响而自行构成极其接近“完美球形”的液滴。听了他的解释,卢慎点点头,随即大惊:

“怎么,难道你们觉得它是外星人做的?”

在场研究员们鸦雀无声,没人赞同,但也没人表示反对。

良久之后,另一个研究员开口说:

“要是真的,那就不得了了。它在经历了大气层高温烧蚀之后落地,外形还可以如此完美无瑕,从材料学上讲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先不提。你再往下看。”贾滨手指着屏幕,继续对卢慎说,“测量完球体基本尺寸后,他们数过了球面上所有符号的总数。”

数据显示,球体上的符号,连同圆截面上的符号全部加起来,总数是314159个。

这串数字,即便是文科生卢慎都会觉得眼熟了。

“这……这该不会是圆周率吧?”他失声问道。

在场所有人都在默默点头。

“太怪异了,我都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现代人的恶作剧,伪造的文物,好像‘皮尔唐人’那样。”有位年纪稍大的研究员点燃香烟,摇头说,“总不能外星人也用十进制数字吧?”

“为什么不可能?或许它们也有五个手指呢?”另一位年轻研究员表示反对,卢慎发现他似乎对“外星人论”非常支持。

年轻研究员指着另一个屏幕上的一大块不规则图片,那是用多张照片拼合成的球体表面全图。“你们看,在球体表面一些地方,符号之间有空白,说明它们是特意在设计那些符号的总数,就是为了凑齐圆周率近似值的数字。”

“年轻人,别主观臆断。”

“可是—”

“都别争了,报告还没完!”贾滨喊了一嗓子,然后滑动屏幕继续翻阅。

测绘报告中强调指出,在球体表面某一点上,方块符号被一个极小的凹洞代替,凹洞周围旋转围绕着一圈共计八个不规则形状符号,每个符号由成群的小凹洞组成。经过观察,构成符号的凹洞数量各有不同,依次是:2个,3个,5个,7个,11个,13个,17个,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