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厂外的风言风语,像四九城春天里刮起的沙尘暴,呛得人难受,但终究埋不住想要破土而出的嫩芽。陈凡深知这个道理,他没工夫也没心思去跟那些嚼舌根的人打口水仗,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两件事上:把厂里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把技术部的摊子支得稳稳当当。
引进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全面消化和适应性改进阶段。那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外文资料,光是读通读懂就够一般人喝一壶的,更别提结合实际生产条件进行修改调整了。技术科里几个老资格,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和参数说明就头疼,能推就推。陈凡倒好,主动把最硬的那几块骨头揽了过来。
“张工,这部分传动系统的精度要求和我们现有机床的加工能力有点差距,硬套原设计肯定不行。”陈凡拿着图纸找到张工,旁边还跟着两个刚分来不久、一脸懵懂的大学生,“我琢磨了几个晚上,觉得可以在这里加一个误差补偿机构,用相对低精度的机床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这是初步的思路,您给把把关?”
张工接过陈凡手绘的草图,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半晌,越看眼睛越亮:“好小子!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个补偿思路巧妙啊!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没增加太多成本!就这么干!”他拍着陈凡的肩膀,对那两个大学生说,“看见没有?这才叫活学活用!光会啃书本不行,得把书本上的东西嚼碎了,跟咱们厂的实际咽下去,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你们俩,跟着陈工好好学!”
有了张工的明确支持,陈凡在项目组里的腰杆更硬了。他带着两个年轻人,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和资料室,测算数据,修改图纸,跟老师傅们商量加工工艺。那两个大学生起初还有点畏难情绪,被陈凡那股子专注和解决问题的劲头感染,也渐渐投入进来。
“陈工,这个应力集中点的计算,我验算了三遍,总觉得原设计这里的安全余量给得太保守了,按我们的改进方案,是不是可以适当优化一下?”一个叫小李的年轻人怯生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陈凡接过他的计算稿,认真看了看,鼓励地点头:“不错,小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进步!来,咱们一起再核算一遍,如果确实有优化空间,就能给厂里省下一笔材料费。”
这种务实、开放的氛围,让陈凡负责的这一摊子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几次小范围的技术论证会上,他提出的改进方案都以其精巧和实用获得了通过,并在随后的试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原本一些等着看笑话的人,见陈凡不仅没被外部事务影响,反而在厂内项目上越发耀眼,那些阴阳怪气的话也只好咽回了肚子里。
厂里的工作稳住了阵脚,技术部那边更是捷报频传。
红星食品包装厂马厂长那个封口机改造项目,成了“启明技术部”一块响当当的活招牌。马厂长逢人便夸,拉着同行朋友来看他那台“焕发新生”的老机器。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就有别的街道小厂、社队企业找上门来。
这天,一个穿着旧工装、满手油污的中年汉子找到那个破仓库,进门就喊:“请问,是能改造旧机器的‘启明技术部’吗?”
周师傅正蹲在地上调试一个新做的夹具,抬起头:“是这儿,您哪位?有啥活儿?”
那汉子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俺是前进农机修配厂的,姓王。俺们厂里有几台老式台钻,年头久了,主轴晃得厉害,干不了精细活儿。买新的买不起,听说你们能把旧的修好还能升级,就……就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