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语言的优势(2 / 2)

“Ja!Genau!Daseich!”(对!正是!我就是这个意思!)他高兴地连连点头,语速都快了几分,“DieKennlieslearisiertse,uer?zisePositizugew?hrleisten…”(特性曲线必须是线性的,以确保精确的定位…)

陈凡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然后用中文向周围的同事准确翻译:“专家是说,这个控制曲线必须进行线性化处理,才能保证液压缸的精确位置控制,这是实现高精度轧制的关键之一。”

他又转向赫尔曼,用德语提出一个问题:“HerrHerann,denDokuntenerw?hnenSieee‘AdativeRegeng’.K?nntenSiedasPrzieasgenauererl?utern?”(赫尔曼先生,在资料中提到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您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其原理吗?)

一来一往,流畅的专业技术交流就这样建立了起来!虽然陈凡的口语还达不到母语水平,有时也需要借助手势和图纸,但他精准的技术词汇和对原理的理解,彻底打破了语言壁垒!

厂里的翻译松了一口气,敬佩地看着陈凡。中方技术人员们也终于听明白了关键问题,纷纷围上来提问,由陈凡居中翻译和解释。

赫尔曼工程师对陈凡刮目相看,态度明显热情了许多。在后续的安装调试过程中,陈凡几乎成了德方专家与中方团队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许多复杂的调试指令、参数设置说明、故障排查逻辑,都通过陈凡得以准确传达和执行。

他甚至能发现德方资料中个别表述不清或存在歧义的地方,主动与赫尔曼探讨确认,避免了几处可能存在的安装误区。

这种强大的沟通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安装调试的效率,也赢得了德方专家的尊重。赫尔曼多次对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称赞:“陈先生非常优秀!他的技术理解和语言能力,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与他的合作非常愉快!”

语言,这门被陈凡视为未来钥匙而刻苦掌握的技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了撬动先进技术的强大杠杆,让他真正成为了项目团队中无可争议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