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颁发的三十元奖金和那张红底黑字的表彰通报,被陈凡仔细地夹在笔记本里,收进了抽屉最深处。这笔钱的意义,远超过它的面值。它代表着他陈凡,在这个时代,凭借堂堂正正的技术和能力,获得了官方认可的第一桶金。
傍晚下班,他没有直接回四合院那个是非之地,而是先拐去了附近的信用社。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懒洋洋地打着算盘。陈凡递过去十元钱和那本新办理不久的存折。
“存十块。”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笃定。
工作人员有些诧异地抬眼看了看这个穿着工装、年纪轻轻的储户,熟练地办理手续。看着存折上新增的数字,陈凡心中那根关于“生存”的弦,稍稍松动了一些。这微薄的储备,是他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第一道防线。
剩下的二十元,他仔细揣好。下一个目标在他心中清晰无比——一辆自行车。这不仅是“三转一响”的面子工程,更是提升生活效率和拓展活动半径的刚需。有了车,上下班能节省大量时间,去图书馆、书店、甚至将来可能的技术交流都方便太多。而且,潜意识里,他觉得有辆车,似乎和冉秋叶的“偶遇”和接触,也能变得更自然、更顺理成章……
休息日一大早,他揣着二十元钱和小心翼翼攒下来的工业券,来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自行车柜台前永远人头攒动,像朝圣一样围着那几辆被擦拭的熠熠生辉的“永久”、“凤凰”和“飞鸽”。空气中混合着机油、橡胶和人们热切期盼的气息。
售货员是个中年男人,脸上带着国营单位特有的、因掌握紧俏资源而生的矜持与不耐烦。
“同志,看看自行车。”陈凡挤到前面。
售货员眼皮都没抬:“哪款?票和钱带够了吗?别看半天买不起瞎耽误工夫。”
“带了。想看看永久牌。”陈凡语气平稳,直接报出型号。
售货员这才正眼打量了他一下,似乎有些惊讶于他的目标明确。“永久的啊,这车可紧俏,一百六十五,外加三十五张工业券。确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