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宁可相信自己菜也不敢质疑是论文的问题(2 / 2)

国内外数个权威学术预印本伺服器上,同步上线了一份标题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的解析框架及普适性解结构初探》的论文。

全文篇幅178页,这是国语版的页。

翻译成英文版本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79页,因为汉字信息密度大,但翻译成英文后,需要占用更多的篇幅,使其文字内容飙增了上百页之多。

这长达两百多页的外语版论文PDF文件,一经上线就迎来了大量的下载。

对于全球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专家们而言,这是他们翘首期盼,堪称揭晓宇宙底层奥秘的「神圣文本」终于来了,无数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伺服器日志上,来自世界各地的IP位址像潮水般涌现这份论文。

其中不乏菲尔兹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各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字。

「终于!终于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的了!」

「快!快下载下来!」

「这是载入史册的重大学术突破,我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新物理时代的开端!」

剑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师、普朗克研究所——全球顶尖智力密集的殿堂里,充满了这种迫不及待的兴奋。

老教授们戴上了老花镜,年轻的研究生们泡好了咖啡,通宵达旦的研讨会被紧急组织起来。

每个人都希望能成为第一批理解并验证这一伟大成就的人,哪怕只是跟上思路,也足以在学术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真正开始研读这篇论文时,他们脸上的表情逐渐从一开始的兴奋、专注,变成了困惑、眉头紧锁,最终化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

「这—这这——」

一位德蝈的流体力学权威学者在研讨会上,对著投影屏上复杂的、前所未见的数学符号和推导链条,表现出了困惑与费解的神态。

「他的数学工具,很多是自创的新体系,或者是对现有理论的极端延伸,理解门槛极高。」他试图解释前二十页就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逻辑链条看似严密,但跳转极其频繁,背景知识要求涵盖了微分几何、泛函分析、拓扑学等等,这根本不是一个领域能覆盖的!」

「我看懂了这一段,不,我以为我看懂了,但联系到下一段,又感觉之前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

不少老学者们都懵了,甚至怀疑人生,难以接受自己连研读这篇论文都倍感吃力的事实上。

这种挫败感迅速在西方学术界蔓延,那些自认为站在人类智力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们,无不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和思维的无力。

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背景和逻辑训练,在这篇论文面前仿佛变成了孩童的吃语。

国内的那批老科学家们这会儿也有种舒坦的感觉了,甚至是幸灾乐祸的暗爽,还找回了不少自信心,治好了不少科学家的精神内耗。

原来,欧镁的那些权威学者们也一样一看一个懵,那就不是自己太菜的原因了。

有西方的科学家试图构想,用实验来对论文中的关键推论进行验证。

但很快就发现,论文中给出的解析框架若是要完整的验证,需要投入天量的资源,其成本和时间投入是任何单一研究机构都难以承受的。

最重要的是,没必要。

前不久才见证了「星箭一号」的18个月奇迹,也已经初步接触到了「星流」仿真软体工具展示的惊人仿真精度。

如果陆安没有真正解决NS方程问题,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凭什么能在18个月内造出「星箭一号」并首飞成功?又凭什么「星流」软体的预测能精准到那种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已经是最好的间接验证,铁一般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机构单位的主事人会为了去验证而投入天量资源,提议也不可能通过口结果导向的思维让这些科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一个让他们倍感难受的结论。

不是论文错了,而是,他们自己还没能理解。

就这样,一种奇特的学术敬畏产生了。

全世界没有哪位知名学者敢去公开质疑这篇论文的正确性,因为质疑它,就等于质疑「星箭一号」和「星流」工具这两大铁一般的事实。

这两大颠覆性的工程奇迹,已然是无可争议的间接证据。

质疑只会显得自己无知和酸葡萄心理,谁也不想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另一位来自殴洲的年过九旬的,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闭门研讨数日无果后,对著他垂头丧气的团队成员们感叹道:「这感觉跟当年爱因斯坦刚发表广义相对论时的情景何其相似,那时,全世界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数。」

「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个这样的历史节点上。」

「不是理论不对,是我们的智慧,还未达到能与之对话的高度。」

他这番言论被私下传出,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共鸣,陆安的论文也被蒙上了一层类似「天书」一般色彩。

不少西方学者这个时候也都毫不吝啬的把陆安抬到了一个比他们都要高的位置上。

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显得低水平,如果不把陆安抬上去作为T0级别独一档,那自己岂不是更显得低水平?

一方面这些全球的顶尖学者们感觉这论文好像不对,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不对,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又因为铁证搁那摆著的还不敢明确断言有问题。

该说不说,这是真难受啊。

这些科学家们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是准确的。

他们感觉论文里的逻辑跳转频繁,感觉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这一切并非错觉。

因为陆安在这篇精心撰写的178页国语版论文中,只有3页隐晦地指向了部分核心脉络,其它175页内容是一个庞大、复杂、逻辑上还自洽,但本质上是为了隐藏和误导而构建的迷宫。

这是陆安凭借其对数学和物理的深刻理解,构建起来的一个「认知屏障」,它糅合了多个前沿数学分支的艰深概念,并进行了巧妙的扭曲和延伸,编织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伪结构」。

其目的,就是让那些试图进行按图索骥的研究者陷入无尽的思维漩涡,始终无法触及最核心的真理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