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宁可相信自己菜也不敢质疑是论文的问题
「诸位,该怎么办?」
NASA内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一位与会者纠结地道:「授权费不是问题,年费不到800万美元而已。但问题是,我们能否信任一个来自东方且我们完全不了解其底层信息的平台软体?」
「如果他们在关键数据上做了手脚,把我们带到阴沟里去,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可能被误导,甚至泄密!」
对干这个问题,现在的阿镁立卡各路集团可以说是极其头疼。
如果不用,不论是波音、落马、SpaceX等一众航空航天巨头,其研发效率会大幅落下。
而最关键的是,如果他们的竞争对手率先用,譬如殴洲空客或者大鹅,率先使用并从中获益,那么北镁的各大航空航天巨头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将在未来彻底丧失,并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东方大国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用的完全版。
这又是个跟脑机终端如出一辙的两难选择题,用,有风险;不用,会落后,妥妥的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闹心的不只是阿镁,殴空局同样在连夜开会争论不休。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星流」仿真软体工具的价值无可估量,它能极大的加速研发效率和成本缩减。
但还是遇到了与阿镁立卡同样纠结的问题,信任。
殴空局连夜开会后,决定尽快组织顶尖技术专家团队,先对商用版「星流」仿真软体这套工具进行严格的独立评估与「黑箱」测试,验证其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公司更是心态复杂。
埃隆·马斯克和他手底下的工程师们讨论,如果能够获得「星流」仿真软体的支持,可助力旗下研发叠代速度快上十倍,整体研发成本至少缩减65%,哪怕是被阉割了的商用版。
但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用,有风险;不用也有风险,被拉开差距的风险。
很大程度上讲,后者对于他们来说风险更大,这是事关企业未来存亡的巨大问题。
这种「用还是不用」的焦虑与纠结,弥漫在了整个西方的科技界。
他们既垂涎「星流」工具带来巨大的「降本增效」能力,又对其来源、可靠性和潜在的战略意图充满了戒备心理。
但最终,还是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之下,理性的需求逐渐占据了上风。
用了也许会很难受,但不用会被时代抛弃,这更是不可承受的。
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国内的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在星界动力航天发布后,就在第一时间纷纷支付年费用上了,诸如医疗机构、民用船舶设计、汽车制造等等,成为了「星流」仿真软体商用版的第一批用户。
国内的这些企业或机构,就没有欧镁人的那种顾虑了。
就算有,那也不得不用。
因为,你无法保证你的竞争对手不用,这才是巨大的威慑效应。
看到这个架势,欧镁那边也有人坐不住了。
首批敢于「吃螃蟹」的是一些欧镁的顶尖大学的研究团队,成为了海外的第一批用户。
随后,迅速展开了初步的高效率简单验证,仅仅一周的时间,验证结果开始陆续反馈。
北镁的一所高校研究机构获得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款被放弃的旧型号发动机原型历史数据资料,并与「星流」工具跑出来的模拟数据进行对照验证。
其结果令他们的工程师震惊,甚至不可思议。
尽管是「阉割版」的,但其所展现出来的仿真精度完爆市面上任何同类型CFD工具,它在风洞试验预测、发动机燃烧模拟、复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表现,让给这些欧镁工程师惊呼「神奇」。
一些困扰了他们工程团队数月甚至数年的问题,在「星流」的模拟中很快就找到了优化方向或根本原因。
而且效率也快的惊人。
以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跑出结果,使用「星流」工具居然只需要几个小时,妥妥的效率倍增器。
他们终于是切身体会到了,为什么星界动力航天能够创造匪夷所思的奇迹,将一款中大型可回收火箭从零到首飞,只用短短1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有这种堪称「神器」级别的工具辅助研发,效率是嘎嘎飙增,那能不快嘛。
初步使用了这款工具的人,其所产生的积极反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各自圈内传播,也进一步加剧了相关行业那些尚未使用的从业者和企业机构的焦虑。
迫于这种压力,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殴洲各国的一些航空防务集团,以及部分北镁的非核心防务供应商。
开始不声不响,小心翼翼地尝试在一些非关键项目上使用「星流」仿真软体工具。
他们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对该软体工具的输出进行交叉验证,结果依然令人信服。
随著时间的推移,商用版「星流」软体开始静悄悄的在全球高端科研和工程领域迅速扩张,欧镁那些机构表面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但都是一用一个不吱声。
用了之后私底下还骂咧:「该死,这太好用了。」
当然,欧镁的那些主要航空、航天巨头或众多顶级科研机构的核心实验室出于安全考虑,仍然对其持审慎态度,或只在特定隔离环境下使用。
但其影响力,毫无疑问是无法忽视的。
陆安丝毫不担心他们用,只要用过了,吃过这么好的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绝对无法忍受以前那种传统模式下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效率。
陆安这一招,从一场技术奇迹转化为了一场持续且深刻的行业变革,更是通过商业手段,将己方置身于这场变革的中心位置,继续在新的领域扮演「规则的制定者」和「生态构建者」的角色。
随著时间来到12月份,「星箭一号」18个月首飞成功的震撼尚未平息,「星流」软体的横空出世与商用化策略引发的争议仍在发酵,陆安再次以一种更为基础、更为颠覆性的方式,将全球推入了又一轮新的认知风暴。
在公布「星流」软体源于NS方程解析解之后仅一周,经相关批准,陆安的那篇论文正式对外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