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块石样,在这个时间点,以这种方式被送到他手里,其意义不言而喻!
送石样的人,极有可能就是文及甫的人。
他不敢露面,甚至不敢留下只言片语,只能用这种最隐蔽也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他们,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些石料上。
他当年反对的,正是这批被标记了的石料。
文及甫用这种方式,既传递了信息,也间接告诉他自身的处境。
他仍在监视之下,动弹不得。
这条由白骨开始,牵扯出赌坊、账目、失踪人证的线索,终于在这一刻,与当年工程最核心的物证,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现在,需要回到最初的调查方向。
这批带着标记的石料,当年究竟用在了金水河的哪一段,又是经谁的手,放进去的。
翌日,开封府。
裴之砚取出之前核查时,吴光明整理的所有关于元祐三年金水河工程的基础文书。
包括民夫征调记录、物料入库名目和每日工事日志的档案。
他看得极慢。
忽然,他的手指在一份不起眼的日志副本上停住。
这是当年一位都水监小吏记录的某日工作:辰时三刻,巡至西段三里处,见役夫垒砌岸基,所用石料色杂,寻之,言乃‘补缺急料’,有工头孙茂在场督工。
孙茂,在这工程中,是起这个作用!
他立刻起身,走到悬挂于墙上的金水河河道图上,找到了日志中提到的地方。
哪里,并非之前发现孙茂尸骨的回水湾,而是更上游的一段。
而且,根据图示,那段河堤在元祐三年春的垮塌中受损严重,是抢修的重点区域之一。
一个推测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有人利用抢修工程的机会,将这批有问题的石料,混在其中,用在了关键河段。
而具体执行此事,并可能因此察觉了什么而被灭口的,就是石匠孙茂。都水监内部,如文及甫,或许发现了石料不妥,但被压制了下去。
而当年批准用这批石料的是赵元仁。
据查,指派孙茂去负责那段工事的也是赵元仁。
赵元仁会不会从一开始,就选定孙茂为替死鬼,纵然多年后事情败露,最后查到了也只会是孙茂办事不利,畏罪潜逃。
那又是谁,将已死的孙茂,放在河湾处,等着被人发现?
裴之砚的手指在那段河道图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锐利。
孙茂督工、问题石料、重点抢修河段……这几个点连成了一条清晰的线。
“吴书吏。”
吴光明立刻上前:“大人有何吩咐?”
“你立刻带几个可靠的人,再去一趟工部架阁库。”
裴之砚指向图上那段河堤,“调阅元祐三年,所有关于这段河堤抢修的详细记录,尤其是戏份土质,一份都不能漏。
“若有阻拦,便说是本官核查旧案所需,一切按章程办事。”
“是,大人!”
吴光明领命,飞快出了公廨。
这一次调查的目标更加明确,也必然会更加敏感。
裴之砚重新坐回案后,目光再次落回案卷上。
他需要找到更多能将赵元仁与这批石料直接关联的证据。批准使用是一回事,但若能找到他明知道石料有问题却仍坚持使用的证据,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