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 读者反馈与內容调整(1 / 2)

1991年的香港,春寒料峭,九龙城寨改造后的“星河文化”办公室里,张德坐在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前,手中的钢笔在纸上隨意划动,眉头微蹙。办公桌上,《鬼吹灯》漫画的读者来信堆成了小山,这些信件如同潮水般涌来,见证著漫画日益增长的人气,也带来了读者们五八门的建议。

张德隨手翻开一封用体字书写的信件,字跡略显稚嫩却满是热情:“先生,每日放学最开心的事,就是跑去书摊看《鬼吹灯》漫画。要是里面能多些粤语俚语,那就再好不过啦!像我们这些街坊读著也更顺口,仿佛胡八一他们就在咱身边嘮嗑呢!”张德嘴角微微上扬,將信件轻轻放下,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街道上来来往往操著粤语交谈的行人。自《鬼吹灯》漫画连载以来,类似的反馈越来越多,这让他意识到,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习惯,已然成为漫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他靠在椅子上,回忆起1990年那个在庙街代写情书的夜晚,那时的自己为了生计奔波,如今却已在香港漫画界崭露头角。九龙城寨的过往如同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闪过,那些街头巷尾的爭吵、帮派间的暗语、街坊们的调侃,哪一样离得开粤语俚语“老顶”“冧巴”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更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鲜活註脚,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张德铺开《鬼吹灯》漫画的剧本手稿,笔尖停留在“摸金符”相关的对话段落上。胡八一与王胖子討论摸金符来歷的情节,原本的对白虽精彩,但总少了些让香港读者共鸣的味道。他喃喃自语:“加入『老顶』试试,还有『冧巴』,这样对话才够味。”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俚语的加入都经过仔细斟酌,既要保留原著的神秘氛围,又要让香港街坊觉得亲切。

这时,助理轻轻敲门而入:“张生,《明报》的编辑陈生找您,说是关於漫画剧本的事。”张德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亮色:“快请进。”陈生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到桌上修改后的剧本:“张生,听闻您在调整剧本”张德笑著点头:“陈生,您看看这段,”他指著加入俚语的对话,“我想著咱香港读者听惯了粤语俚语,这样改改,会不会更对胃口”

陈生戴上眼镜,仔细阅读后眼睛一亮:“妙啊!比如这『老顶』,用在胡八一形容摸金符的来歷,既有江湖味又接地气;『冧巴』放在王胖子的台词里,更显他的油滑。这一改,漫画的本土味就出来了。”张德笑著与陈生討论起其他段落是否也可加入俚语,两人越谈越兴奋。末了,张德拨通画师的电话:“阿华,剧本有些调整,明天来办公室详谈,这次咱们要让漫画更『香港』。”

接下来的几天,张德穿梭於办公室与印刷厂之间。印刷厂內,机器轰鸣,油墨味瀰漫。张德仔细检查著即將印刷的漫画样张,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不容有失。“张生,这批漫画后天就能上市,您就等著看好吧!”印刷厂老板拍著胸脯保证。张德点点头,心中却仍有些忐忑,这次调整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反响,他虽有信心,但市场的反应总是难以完全预测。

回到办公室,他再次翻开读者来信,又一封信件映入眼帘:“张先生,每次看《鬼吹灯》都觉得精彩,但要是能听到熟悉的粤语,那简直像在家里听长辈讲故事。”张德轻轻合上信件,对身旁的助理说:“通知各书摊,漫画上市后留意读者反应,有任何情况立刻匯报。”

终於到了漫画发行的日子。铜锣湾的书摊前,人潮涌动。“最新一期《鬼吹灯》到啦!”书摊老板的吆喝声刚落,几个青年读者就围了上去。“喂,你看你看,这里胡八一居然说『老顶』,哈哈,够盏鬼(有趣)!”一个穿著白色t恤的青年笑著捅了捅同伴。同伴接过漫画一看,也乐了:“还有王胖子那句『冧巴』,正啊(棒)!感觉他们就像咱隔壁邻居在吹水(聊天)。”

不远处,张德默默观察著。只见一位中年读者拿起漫画,刚看几眼就笑出声来:“呢啲(这些)俚语用得好啊,够贴地(接地气),好似胡八一他们就系(是)我哋(我们)香港嘅(的)兄弟咁(那样)。”周围的读者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討论著漫画里的俚语,那热闹的场景让张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