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二十四昭勋阁功臣(下)(2 / 2)

相较于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四代而言,官家这一朝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一些尚未入阁的大臣,也被列为了有望入昭勋阁的人选!

究其缘由,盖因时间太短。

官家登基,仅七年而已。

若是从正式开始变法革新算起的话,至今也就四年。

四年,太短了!

武将还好,可凭军功大肆越级,就像顾廷烨、王韶、张鼎三人一样,已然可借着军功入掌枢机。

文臣不行!

文臣再有军功,也得熬一熬资历。

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打磨政斗经验、治政格局。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门生故吏。

没有门生故吏,就算是真的上位成功,也无非是虚假繁荣,了话根本就没人听。

而培养门生故吏,实打实的是要花时间的。

强如大相公江昭,连着两次主持恩科,几次开疆拓土,借机培养门生故吏,甚至于还收纳了老太师王祐的班底,也是花了十二年方才入阁掌权。

这还是有人主动让位置的缘故。

要是没人让位置,江昭可能还得熬位置。

于是乎,短短四年,还是不太能支撑一些有大功绩的文臣入阁。

这也就使得,相当一批人存在“功高官低”的现象。

王安石、章衡,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以两人的功绩、政绩,就算是几位内阁大学士也未必可与之相媲美。

但,两人都还没入阁!

“好了。”

赵策英拾起朱笔,名字一一记下。

手一招,自有内官走近,誊抄名字。

半炷香左右。

五十四道名字,已然一一列于丈许幕布上。

“子川,可有良策?”赵策英扶着椅子,沉稳问道。

“宁缺毋滥。”

“先挑出一些入阁无争议的人吧。”

江昭平和道:“其余的名额,一点一点的降低标准,一位一位的对比,予以定夺。”

赵策英眼前一亮,点头道:“可。”

江昭的思路一目了然。

从最高标准起,一点一点的降低标准。

每降一次标准,肯定就足以支撑几人入阁。

可能一些水平稍低的名臣,第一次的标准没选上,第二次的标准也没选上,但第三次可能就能够选得上。

如此,一点一点的补充名额,自然不会有沧海遗珠一。

“太祖年间,谁可稳稳的入昭勋阁?”赵策英问道。

“赵普,曹彬。”江昭开头道。

仅此一言,几位内阁大学士就面有了然之色,大致了解了“必入阁”的标准为何。

几乎断档的水平!

“还有吗?”赵策英望向其他人。

近十人,皆是摇头。

这一标准太高了。

当然,标准高,也就意味着区分明显,容易辨别。

“太宗年间呢?”赵策英向下望去。

“吕端、薛居正、李沆。”江昭道。

吕端的地位,自是不必妄言。

薛居正和李沆都是配享太庙庭的人物。

一者为太宗、真宗两代宰相,一者为大名鼎鼎的“圣相”,也算是不凡。

当然,真要是论起来,两人都肯定是达不到断档的程度。

其余人相视一样,也无异议。

“真宗年间呢?”

“寇准、王旦。”江昭道。

寇准是公认的名相,王旦是配享太庙者。

“先帝年间呢?”赵策英又问道。

江昭没有话。

“范仲淹。”

“韩大相公。”

其余几人相继道。

就政绩而言,范仲淹的政绩其实不是特别高。

不过,其主持庆历新政的履历,以及“划粥断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佳话,却是足以让其稳稳的入选。

至于韩章,资历、影响力和功绩实在太高。

这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档水平。

十余年的宰辅大相公,两代鼎固之臣,资历和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存在。

甚至于,从某种角度上讲,大相公江昭也是其影响力的呈现之一。

此外,还有拓土燕云的功绩,一举歼灭近六万铁骑,不可谓不凡。

“可。”

赵策英点头,拾起朱笔,连带着勾上了江昭、顾廷烨、王韶三人的名字。

“如此,降低标准,继续吧”

约莫半日。

二十四昭勋阁臣的人选,终是定下:

太祖一代:赵普,曹彬、潘美。

太宗一代:吕端、薛居正、李沆。

真宗一代:寇准、王旦、王曾。

先帝一代:范仲淹、狄青、张辅、韩章、包拯、欧阳修、富弼。

官家一代:江昭、顾廷烨、王韶、韩绛、王安石、章衡、沈括、种谔。

如此,合二十四人。

太祖一代,除了板上钉钉可入选的赵普和曹彬以外,唯一入选的人,就是潘美。

该不,有时候名声大,的确是更占优势,让人下意识的就对其略有偏向。

本来,太宗一代还该有一人——李继隆。

此人是辅佐太宗登基的重臣,其妹更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且有不少功绩,颇为不凡。

可惜,名气不,也有不少让人诟病的黑点。

为此,经过一番议论,却是决定将李继隆的名额匀给潘美,助其入昭勋阁。

太宗一代,人选基本上就是江昭定下的几人。

大事不糊涂吕端、两代宰相薛居正、“圣相”李沆。

真宗一代,除了寇准、王旦以外,还添上了王曾。

连中三元,自带光环,且为官声名,政绩也不差,勉强“扒着门槛”成功入围。

先帝一代,无一例外,都是名气相当可观的人物。

其中,包拯是典型的因“名声”上位。

其实,包拯的政绩并不特别“出挑”,但名声却是相当不俗。

仗着这一优势,却是毫不意外的入围前二十四。

狄青、张辅二人,也差不多都是“扒着门槛”入围的存在。

涉及选二十四功臣,名声的效果无限拔高,没有滔天功绩的武将,注定是会有点吃亏。

至于欧阳修,却是江昭主动钦点入围其中。

对于政治对手,特别是死了的政治对手,江昭从来就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

死了,也即意味着胜利果实已经注定,没有任何诋毁的必要。

否则,其实也是在变相的诋毁自己。

欧阳修是罕有的政治与文坛双修,自有其独到之处。

就算是有过争权夺利,但到底已经是死人,江昭自是颇为大度,并不刻意针对。

当然,这也不是江昭没有针对其他人。

文彦博就是被针对的人!

入阁二十年,文彦博自可谓底蕴深厚,非但参与过庆历新政,也参与了熙丰变法,算是有机会入围二十四名臣的存在。

可惜,文彦博还活着,甚至还是宦海为官,久久不退。

对于这种政治敌人,江昭自是不会让其入选名臣阁,平白给其增添名望。

官家一代,江昭、顾廷烨、王韶是注定入阁的人。

韩绛是典型的老资格人物。

其是熙丰元年入阁,而变法是熙丰二年。

也就是,韩绛几乎是全程参与了熙丰变法。

而且,还是除了江昭以外唯一一位全程参与变法的内阁大学士。

其他的几位内阁大学士,张昇、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都是熙丰元年致仕,未曾参与变法推行。

吴充、文彦博都是熙丰四年致仕,仅是参与了两年或不到两年。

唐介是“早退”,熙丰四年入阁熙丰六年致仕,仅是参与了不到两年。

元绛、张方平、余靖都是熙丰四年入的阁,仅是参与了两年左右。

王珪为替补,入阁不久。

于是乎,作为老资格人物,韩绛自可得到一席之地。

反之,其他人的参与时间都仅是参与了不到一半的新法推行,无论是政绩,亦或是资历,都还差上不少,无法入阁。

如此,也就轮到了“功高官低”的非内阁大学士的几人入选昭勋阁。

王安石堪称是是变法的“二把手”,这一点毋庸置疑,自有莫大功绩。

章衡也是典型的老资历。

从熙河拓边始,就一直在扮演“萧何”的角色,主管内勤,且还有建立银行的莫大功绩,自可位列一席。

至于沈括,为江昭主动钦点。

单是其制作炸弹和火炮的功勋,就注定了沈括会千古留名。

可能沈括现在名声不大,但过上几百年、上千年,大概率就会是“炸弹之父”、“火炮之祖”一类的人物,自会有其千古名声。

这也是典型的技术性人才。

为其留得一席,并无不可。

此外,种谔也入了阁。

究其缘由,盖因其是继王韶以后的第二位“野生武将”世袭封爵的人物。

凭此,却是勉强入围。

当然,其中也不乏“凑人数”的缘故。

官家建立昭勋阁,肯定是得以官家这一代的人为主。

先帝一代,人才济济,有七人入围。

官家一代,自然得是八人起步。

种谔,恰好就是第八人!

至于,曾布、苏辙、章惇、吕惠卿之流,暂时都还没成长起来,却是无缘入选昭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