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藏书千卷,书香萦怀。
木椅横立,君臣相对。
凡入座者,或内阁文臣,或枢密武勋,或椒房外戚,相视一眼,皆是神色肃然。
重头戏来了!
官家这一朝,谁可入前十?
这很重要!
人,但凡有欲望,就肯定会“贪”。
而贪,又有贪、大贪之。
贪者,贪一时之利。
大贪者,贪千古之名。
入昭勋阁,自然就是千古之名!
无论是文臣,亦或是武勋,都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凡入昭勋阁者,必定千古流芳!
这是注定的事情。
自古及今,较为大规模的功勋表彰,无非有三:
其一,入祀太庙。
这是较为普遍的政治标杆。
自西周始,就已经有了臣子可入祀太庙的规制。
自其以后,历朝历代也都在延续相关的规制,以此作为人臣的最高荣誉象征。
其二,云台二十八将。
这是较为典型的功勋表彰。
开国二十八功臣,列入南宫云台,以彰显功勋。
其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是真正人人皆知的大型功勋表彰,不乏政治意义,也不乏表彰之意。
一样,也是为彰开国之功而设。
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些类似的功勋表彰,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或是石勒十八骑,或是八柱国十二将。
不过,都不太有名。
究其缘由,主要还是没有太大纪念意义,导致功勋表彰有些偏向于“自嗨”。
入祀太庙,为千年礼制,自带一定的纪念意义。
云台二十八将,为的是表彰开国之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是一样,为表开国之功。
其它的一些功勋表彰,没有太大的纪念意义,也即意味着是政治意义大于功勋表彰。
如此,可不就是“自嗨”?
就算是偶尔有涉及开国之功的表彰,也都是非大一统、短命王朝的开国之功,自是不受后世人的重视。
反之,抛开“自嗨”意味较为浓重、以及非大一统的功勋表彰,也就仅限于入祀太庙、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寥寥三者。
凡此三者,无一例外,都是千古留名的存在。
就连云台二十八将,表面上较为冷门,其实也做到了千古留名,无非是没有达到人人皆知的地步而已。
如今,大周实现大一统,纪念意义不可谓不浓重。
不难预见,凡入昭勋阁者,皆可千古留名,无非是声名大的区别而已。
凡位极人臣者,在乎的无非就是两点:
其一,子孙绵延,家族兴旺。
其二,就是千古名声。
于是乎,六丈书房,一时无声。
入选前十,不一定可入昭勋阁。
但不入选前十,一定是入不了昭勋阁的!
“大相公文可治国,改革弊政,使物阜民丰,政通人和;武可上马,拓土三千,使兵强马壮,兵精粮足。”
顾廷烨抬手一礼,一脸的严肃:“以臣拙见,大相公之功绩,犹在千古名臣之上,必得占据一席。”
“臣附议。”王韶平静道。
“臣附议。”
“臣附议。”
其余人,一一朗声附和。
大相公入昭勋阁,这是毫无争议的结果。
单论起功绩、名望的压制力,就算是西汉的汉初三杰与初唐的房谋杜断,也是万万难以望其项背。
这样的人,俨然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
其若入阁,便是名单公正。
其若不入阁,所谓的昭勋阁,也就无非是名不副实的千古笑话而已。
“这是自然。”
赵策英拾起朱笔,连连点头。
约莫两息,褚纸上赫然书就了标准的“江昭”二字。
诚然,“昭勋阁”的“昭”字,意为昭彰、表彰。
所谓昭勋阁,也就是昭彰功勋的阁楼。
可,若是非常扯上一点关系,却也未必不能是江昭的“昭”字。
此事,可视为巧合,也可不视为巧合!
“越国公。”
“代国公。”
江昭扶手正坐,徐徐道。
顾廷烨、王韶二人,也是必定入昭勋阁的存在,且一样是没有半分争议。
两者在大一统过程中的参与度,几乎是拉满。
任何一次较为大型的征战,无一例外,都肯定有两人参与,且都是百战百胜,大肆领先的水准。
后世修史,但凡修到了大一统,两人也是绝对绕不开的存在。
特别是“百战百胜”这一特点,注定会被大书特书。
就目前而言,两者名望似乎没有高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可时间会放大一切。
就江昭估计,以两人的传奇经历,甚至都有可能被单拎出来书就一部类似于《隋唐演义》一样的名著。
毕竟,两人实在太具话题度。
顾廷烨,纨绔子弟,一鸣惊人。
单就这一点,就足以支撑书先生编上几百种故事。
既可作为“废柴主角”模版,也可作为“龙王归来”的模版,甚至于“霸道国公爷”,也不是不行
王韶,三甲进士,一样是一鸣惊人。
文人转武将,一样也有大量编故事的空间。
一鸣惊人、废柴逆袭的故事,从来都相当流行。
“可。”
“嗯。”
其余几人,相继认可的点了点头。
顾廷烨、王韶二人,毫无疑问,也是拔高昭勋阁含金量的存在。
当然,就拔高的程度而言,肯定是远远不及大相公。
江昭、顾廷烨、王韶!
三人定下。
其余几人,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沉默。
有点难选!
自治平四年至今,也就七年而已。
官家登基,自然也就仅仅七年。
寥寥七年,有过几位内阁大学士,几位枢密副使呢?
很少!
自从官家登基以来,政局就渐渐稳定了下来,真正被政斗下去的内阁大学士,仅一人而已。
欧阳修!
除此以外,别无他人。
罕有人被政斗下去,也即意味着大都是正常致仕,内阁人员的更替频率自是较低。
时至今日,也就有过两次较为大型的更替。
熙丰元年,熙丰四年!
自治平四年至熙丰元年,内阁大学士有六人:韩章、张昇、吴充、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
自熙丰元年至熙丰四年,内阁大学士有六人:韩章、江昭、吴充、文彦博、韩绛、唐介。
自熙丰四年始,内阁有过七人:江昭、韩绛、元绛、张方平、唐介、余靖、王珪。
其中,唐介是病故,王珪是替补上来的。
也就是,七年时间,也就仅仅有过十四位内阁大学士而已。
除去被算到先帝年间的韩章、张昇、吴充、曾公亮、欧阳修、王尧臣、文彦博六人,实际上也就七人而已。
这.
书房中,近十人相视一眼,面面相觑。
总不能都进前十吧?
诚然,都进前十肯定是让人高兴。
但问题在于,都进这样不太好吧?
几位内阁大学士,或多或少都有纠结。
粗略一瞥,江昭就了解了状况。
旋即,沉吟着,建议道:“自官家治政以来,文武大臣都政绩上佳,不乏名臣之象,实非双手可数遍。”
“实在不行,也不必局限于前十,就都列出来吧。”
“届时,一并融入五代名臣之中,剔至二十四人,也是一样的效果。”
江昭这话,半真半假。
假的在于,都有名臣之象。
但凡名臣,必得政绩、声望、影响力达到一定的水准。
其余几位内阁大学士,声望和影响力都略有欠缺。
真的在于,都真的政绩上佳。
可能几位阁老自认为没干什么大事,并不特别“出挑”。
但就实际而言,作为改革期间的内阁大学士,非但没有使绊子,反而还主动推行改革,单就这一点,就已经是相当不俗的政绩。
太祖、太宗、真宗、先帝年间的一些宰辅重臣,论起政绩还真就未必及得上几人。
“朕也有此意。”
赵策英认可的点了点头。
反正,除了寥寥几人以外,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得淘汰!
“王安石。”江昭主动开口道。
“余靖。”
“元绛。”
“种谔。”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互交叉着互荐。
不一会儿,就列出来前十四人的名单。
江昭、韩绛、元绛、张方平、唐介、余靖、王珪、顾廷烨、王韶、王安石、章衡、张鼎、种谔、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