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章 别离与开始(1 / 2)

第096章 别离与开始

苏禾安呆在中江县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酒楼有太多的东西要忙,好在经过这么几个月,姜仲英已然能够独当一面。

食客们每日来的时候, 都会往庖厨望上两眼,然后便去问在大堂中收拾桌椅的陈婶:“苏老板今日又不在吗?”

得了肯定的答案后, 许同光有时会直接离去,有时会去看看今日食肆里到底是什么吃食,若是他格外喜欢、家中厨子又不会做的,便还是会留下来:“这食肆是开到哪一日?”

苏苗安正帮着姜季英把这日的几个炒菜端到长桌上:“阿姐说开到八月十日, 从八月初八开始会有月饼卖。”她回忆了一番阿姐临走前叮嘱的话,想起阿姐说如今他们有烤炉了, 做出来的月饼会更加的美味,不由吞了吞口水。

已经习惯了隔两日就来苏梁食肆用餐的钟敬文这段时间总是兴致缺缺,早知道当初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带同窗来苏梁食肆用餐的,一吃便爱上了,爱上了之后苏老板又要搬走, 这是什么法海的行径?还好他还能去府城……听得月饼二字, 他终于来了兴趣:“月饼?苏老板又像之前青团还有粽子那般准备了许多馅料吗?”

苏苗安放下手中的菜盆,摇摇头道:“不是, 阿姐说这次的月饼只有五仁、蛋黄莲蓉、云腿以及鲜肉的四种。其中鲜肉的会有一日的是普通的鲜肉馅,一日是榨菜鲜肉馅。”

“云腿是何物?”杨三叔问道。

与钟敬文一样, 杨三叔也很是舍不得苏梁食肆, 这样好吃又量大管饱的食肆, 真的很难寻;这中江县的吃食店,要不就是像曾经的苏记包子铺那样, 分量足足的但味道普普通通甚至有些不好吃;要不就是好吃但分量精致、价格高昂的酒楼了,当然, 还有一些吃食店,它既不好吃,又不便宜。

这几个月因着苏梁食肆的火热,中江县里不少酒楼的厨子倒是努力精进了一番自己的厨艺,可这与他这种做苦工的汉子又能有什么关系呢?

“是阿姐去府城里寻了游商买来的,说是滇省那边的东西,是猪肉做的!”

食肆中的食客,除了去过京城的许同光,都还未曾吃过肉馅的月饼:“这月饼居然也能用猪肉做馅?还真成包子了不成。”

“苏老板这食肆一开始就是用手推车卖包子起来的,倒算是有始有终了。”

一时间,大堂中笑作一团。

苏苗安年纪尚小,不懂这些食客是在开玩笑,只当是他们在质疑阿姐的厨艺:“肉馅的月饼和包子当然是不一样的。”之前阿姐匆匆忙忙从府城赶回来的时候,还给他们带了几个云腿月饼,咸香回甜,与酱香的包子分明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味。

姜季英见苏苗安神色有些急了,忙道:“与包子的味道完全不一样的,外头包的是酥皮,咬一口满口都是香味,还会掉渣呢。等再过上几日各位便知晓了。”

几个月过去,风风火火做事极快但时不时好心办坏事的姜季英也长大了不少,也许也是因为苏禾安给足了她安全感,她不用再绞尽脑汁去表现自己:“各位今日想要吃些什么,来我这边排好队一个一个打菜。”

“甜品屋是真不开了?”排在第二位的客人有些想念冰冰凉凉、清甜不腻的凉虾和凉糕。

姜季英道:“实在是忙不过来,等到初九食肆里不再卖盒饭了,到时候东家会卖一些以前未曾卖过甜品。”

苏禾安说是要勾得这些人念念不忘,毕竟苏梁食肆在白云书院附近,不少食客都是里头的学生或者先生,他们中可有不少府城人氏。等到他们修沐归家又或是考中之后,指不定就念起她这一口了。

“盒饭只能吃到初九了啊……”杨三叔叹了口气,大概这便是之前去茶楼外头听说书先生讲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着眼前香气四溢的菜肴,忙又打起精神,“那我今日来个双拼吧。”

姜姑娘和梁老板做的吃食确实是不如苏老板,但因着有苏老板的配方和指导,却也比这条街上旁的食肆好吃太多了。

但到底还是想苏老板的手艺:“到初九之前,苏老板还会再做上一次吗?”

杨三叔身后的食客们也纷纷附和,看着梁玉英还在他们面前打菜,又补充道:“不是说梁老板和姜姑娘的手艺不好,但到底是馋苏老板那一手。”

梁玉英也不恼,反而得意于这些人挂念着苏禾安的手艺:“会的。”

又想着把食肆整个搬去府城果然是个对的选择,就算有了方子,她也好仲英也罢,做出来的吃食和苏禾安做出来的总是不太一样的,尤其是仲英,她有天分,做出来的吃食味道很好,但总是少了苏禾安那种经年累月下来的游刃有余与恰到好处,也少了许多灵光乍现的惊艳。

一日两日还好,若是长久下去,只怕会让人忘了苏梁食肆在口味上的优越之处,渐渐变成一个还不错的食肆。

想着姜季英方才说的人手不足,又在食肆吃了好些日子的食客想起那位总在食肆忙前忙后的郎君:“那顾家小哥呢?”

“我听闻他寻到家人了,”答话的是一个在白云书院念书的学子,顾飞藿先前在白云书院旁听,自然是有学子识得他的,“听闻已经跟着回府城去了,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回白云书院来念书。”

“这才不过半年的时间,苏梁食肆竟然发生了这样多的事情。”食客接过姜季英打好的饭菜,感叹了一句。

“等苏老板回来那日,我定要赶早!姜姑娘,能否给个确切的日期,哪一日能吃到苏老板的手艺?”

姜季英回忆一方,看向身边的苏苗安:“初八吧?”

苏苗安点点头:“对,阿姐说初七午后便会回来,再之后便要等到初十午后再去府城了。”

-

八月初八。

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不少食客围在苏梁食肆的门前了,有不明就里的过路人问道:“这是怎么了?这家食肆吃出了毛病你们一大早打上门来了?”

食客们笑道:“任哪家食肆吃出毛病,也不会是苏梁食肆让人吃出毛病。”

那人看了看苏梁食肆紧闭的大门,更是不解:“那你们一大清早围在这作甚?这家食肆不是还没开门吗?”

“这家食肆快歇业了,咱们是来吃最后几顿呢。”

“有这么好吃?”路人嘀咕了一句,正想离开,就闻到紧闭的木门之后飘出来的香醇的鸡汤味。

食客们也闻到了香味:“苏老板今日是做面了?”

“这鸡汤闻着比姜姑娘炖得浓郁了好多,而且似乎不知有鸡的香味。”

“我还以为苏老板会做包子呢,居然是做面条。也不知道今日午食会做什么?”

“应该会弄些新鲜的吃食吧?”

“我倒觉得会做几个咱们经常提的,什么辣子鸡、锅包肉、回锅肉之类的,还有炸鸡排,我女儿最喜欢吃那个了,今日还说午食要跟我一起来呢。”

路人拍了拍一个食客的肩膀,问到:“你们确定这香味是从这间食肆里飘出来的?”

“那当然,苏老板的手艺我会闻错?”杨三叔道。

路人讪讪一笑:“什么时候能开门?”

“还有两刻钟,不过我猜今日苏老板会早些开门。”

听着食客的回答,又想了想自己今日没什么事情要忙,那路人竟是径直走向了人群的队尾,他也想尝尝这样鲜香的鸡汤煮出来的面。

最后他因为在太后面,没吃到鸡汤面,但吃上了苏禾安刚包好的鸡汤抄手——还是个双拼,两个小碗,一碗里是单纯的鲜醇鸡汤,还洒了些苏禾安从府城收来的海米;另一碗则是苏禾安穿到大殷的第一日做的那种红油抄手,这次终于能在里头加上一小把芽菜了。

芽菜是春日的时候苏禾安自己做的,看着黑不溜秋的很不起眼,实际上吃起来口味咸香,口感脆嫩。

鸡汤抄手吃起来则很是鲜美,尤其是里头那一点海米,既能调味、又能提鲜,他以前从未吃过这样的东西,还特意问了身边的食客。

他身边恰好坐的是见识颇广的许同光,若是换了旁人,只怕也不知道这海米是什么。

“这是岭南那边的吃食,把海里的小虾子晒干之后得来的。”

“原来也算是海味了,难怪这样鲜。”

八月秋风乍起,天气转凉了不少,朝食来上这样一碗热腾腾的海米鸡汤抄手,舒坦得很!

“这老板以后就不做了?嫁人去了吗?”想起方才在外头听食客们说起这间食肆就是这么两顿了,这路人不免有些遗憾。

许同光摇头笑道:“怎么可能,苏老板这样好的手艺,自然还是要继续做生意的。不过中江县太小了,困不住她,往后她就是去府城开酒楼咯。”

许同光想起他初见苏禾安那日,那时候他就觉得苏禾安非池中之物,且不会满足于一星半点的成就。

“府城?我就是府城来的,不知这苏老板的酒楼开在何处?”

“我记着,那日说是在什么于阳街。”

路人道:“于阳街?那不就是在嚼月轩边上了。正巧我住在那附近,以后倒是可以一饱口福了。最近于阳街上还真是来了不少大厨。”

怕许同光不知道,他还解释道:“嚼月轩是个卖点心的铺子,我前两日去的时候,便听说他家真正的主厨要在嚼月轩边上开酒楼了,就盼着去吃呢,好像是八月十五那日开业。”

“这还当真是巧了,苏老板的酒楼也是八月十五。”

正巧姜季英收了他们隔壁桌的餐具,听着这边的对话,笑道:“那可不是巧了,是就是我们东家呢。”

“什么?!”这苏老板可还真是个能人,还好他今日看着这边有热闹摸过来瞧了瞧。

食肆中的熟客们大都把今日的事情推了个干净,用完朝食便开始等午食了。因着在食肆里也无事可做,便有些人去了边上的茶楼听书,倒是给那间茶楼带了不少生意。茶楼的老板还来给苏禾安送了一包上好的茶叶,说是挨在一起做了半年多的生意,也算是缘分云云。

苏禾安也不推辞,收了之后便打算过两日做个花茶虾仁——这茶叶不错,但并非是龙井,而是这西南之地特有的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