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村里来了个收山货的贩子,看到马老汉的石磨面,说想大量收购,运到城里的超市卖,给的价钱不低。马老汉却摇了摇头:“俺这面是石磨磨的,一天磨不了多少,供不上你要的量。”
贩子说:“大爷,我给您找台电动磨面机,快得很,一天能磨几百斤,咱一起赚钱。”
“那不成。”马老汉指了指石磨和老黄牛,“电动磨快是快,可磨出来的面热乎,麦香跑了一半,吃着不香。俺爹传下来的规矩,石磨磨面,黄牛拉磨,一步都不能改,改了就不是石磨村的面了。”
丫儿在旁边听着,觉得马大爷说得对。她把马老汉磨面的样子画下来,贴在学校的墙报上,标题写着“石磨转呀转,磨出麦香甜”,还配了段文字,说老面坊的面粉里,有太阳的味道,有土地的味道,还有马大爷的汗水味道。
墙报被来村里支教的老师看到了,老师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很多人留言说想尝尝石磨面。有个城里的面包店老板还特地开车来,订了一百斤全麦粉,说要做“石磨麦香面包”。
“这丫头,帮俺把面卖到城里去了。”马老汉看着面包店老板留下的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秋收的时候,丫儿的爹从城里打工回来,说想留在村里,跟着马老汉学磨面,再开个网店卖石磨面。“城里的人现在讲究原生态,咱这石磨面肯定有市场。”
马老汉看着他结实的身板,点了点头:“行,只要你肯学,俺就教。记住,磨面先磨心,心不诚,面就不香。”
丫儿的爹学得认真,马老汉教得仔细。从选麦、淘麦、晒麦,到添料、磨面、过筛,每一步都手把手地教。丫儿就在旁边帮忙,看着爹笨手笨脚地给石磨添麦粒,看着马老汉耐心地纠正他添料的速度,觉得这面坊里的麦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郁。
有城里人来参观面坊,问马老汉磨面的秘诀是什么。马老汉就抓起一把新磨的面粉,让他们闻:“没啥秘诀,就是麦子要好,石磨要转得匀,人心要实诚。你对麦子好,麦子就对你香,就这么简单。”
秋风吹过石磨村,带着新麦的清香和面粉的甜香,飘得很远。老面坊的石磨依旧转着,老黄牛依旧走着,马老汉和丫儿爹的笑声混着铜铃铛的响声,像一首关于坚守的歌谣,在沂蒙山区的褶皱里,轻轻回荡。而那些装在布袋里的石磨面,带着山野的质朴和人心的温暖,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把一份纯粹的麦香,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您对这个关于老面坊和传统磨面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