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有些事,开始不弄,以后就难(2 / 2)

大明辽国公 空樱 1245 字 7天前

就像那土地,北平的田大多在士绅手里,佃户租种了几代人,早成了旧例,若猛地分了,不说士绅反目,连佃户都可能慌了神。

还有教育,北平的学堂多是士绅捐建,先生也多是他们的门生,官府要全揽过来,哪里是容易事?

所以说,辽东的法子在辽东管用,到了北平便水土不服,原是再正常不过的。

两地的根底盘子不同,一味照搬,怕是治不了病,反倒添了疼。

朱高炽在书房里踱着步子,手里捏着从辽东带来的那本旧册子,上面记着常孤雏在辽东推行新政的种种举措——分田到户时百姓的欢颜,孩童进官办学堂时的雀跃,士绅敛声屏气再不敢横行乡里的景象。每看一页,他心里便泛起一阵热流。

他想起在辽东时,亲眼见着那些从前吃不饱饭的农户,分了田地后卯足了劲耕种,仓里的粮食堆得冒尖;见着乡间的少年郎背着书包往学堂跑,朗朗书声能传到二里地外;见着官吏下乡,再不敢像从前那般作威作福,只因常孤雏立下规矩,百姓可直接往官府递状子,谁欺了民,轻则丢官,重则问罪。

那般景象,干净、利落,透着一股子勃勃生机,让他打心眼儿里羡慕。

回到北平,他总想着,若能把辽东那套搬过来,让北平也彻底变个模样该多好。

士绅手里的田产匀些给无地的农户,让佃户不再受那重租的盘剥;官府把学堂都管起来,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识文断字;再把那些拖沓的官吏狠狠整治一番,让政令像辽东那般畅通无阻。

真能如此,北平的百姓,日子定能比现在好过十倍。

可他刚在心里画出这蓝图,便被现实泼了盆冷水。

昨日父王的话还在耳边——北平的根太深了。

城西张家的田产,连着三代人的经营,族里的子弟遍布州县,真要动他的地,怕是半个北平的官吏都要出来说情;那些靠着士绅捐资助学的学堂,先生多是他们的亲友,官府真要接手,怕是没几个先生肯留下,反倒误了孩童念书;更别说那些盘桓多年的老吏,牵一发而动全身,整治急了,怕是连日常的赋税、刑狱都要乱了套。

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心里五味杂陈。

辽东是块新地,常孤雏打下时,旧的规矩早已被战火打碎,正好借着那股子劲重建,所以能“破而后立”。

可北平不一样,这里的规矩、人情、势力,早已像老树盘根,深深扎在土里,硬要刨开,树会死,土也会散。

那日在乡下,有个老农拉着他的手说:“世子殿下,您是好人,可有些事,急不得啊。就像种麦子,得先松土,再下种,慢慢等它发芽,哪能刚撒了种就盼着收呢?”

当时只当是老农随口说说,如今想来,这话竟比书里的道理还实在。

他轻轻合上册子,叹了口气。

心里那点“破而后立”的念想,终究只能是念想。

北平有北平的难处,与其硬搬辽东的法子,不如慢慢琢磨,在旧规矩里寻着缝,一点点改,能让百姓多得一分实惠,便算一分成效。

只是偶尔想起辽东那片崭新的天地,他心里仍会泛起一丝怅然——那样的痛快,那样的彻底,在北平,怕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