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用心甚笃!(1 / 2)

清流书院,明伦堂。

倭国使团正使小野道臣依足礼节深深鞠躬,但其姿态中仍带着属国使臣特有的矜持。他身后的副使与随员亦齐刷刷躬身,动作整齐划一。

姜淮安然受礼,神色平和。待对方礼毕,他并未急于谈论正事,而是仿佛闲谈般缓声问道:“听闻贵使精研汉学,尤通《春秋》,不知于‘尊王攘夷’四字,可有心得?”

小野道臣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这是他精心准备的领域,立刻挺直腰板答道:“回姜公,下臣浅见,《春秋》大义在于明华夷之辨,立尊卑之序。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拱卫,四夷宾服,此乃礼之根本。”

“善。”姜淮微微颔首,目光却骤然变得深邃,“然则,齐桓公伐楚,管仲责楚子‘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楚使屈完答‘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其后,楚君遣使谢罪,重纳贡赋。贵使可知,当时楚使,是以何礼觐见桓公?”

小野道臣闻言,脸色微变。他熟读《春秋》,自然知道这个典故的深意强大的楚国虽被视为蛮夷,但在道义问责下。

其使者最终是以臣子之礼向代表周王室权威的齐桓公跪拜谢罪!

他方才只强调了华夷之辨,却刻意回避了其中最关键的权利义务关系:尊王,必行王礼;不尊,则为夷狄,可讨之!

姜淮不待他回答,继续追问,声音依旧平和,却字字千钧:“今吾皇陛下,抚有四海,德配天地,乃当今之周天子也。

贵国主上遣使来朝,口称‘下国’,心慕华风,欲效古之楚子乎?抑或,欲效不通王化之山戎、赤狄乎?”

“山戎”、“赤狄”!这两个在《春秋》中被记载为被华夏诸侯合力征讨、最终覆灭的蛮夷部落名称,如同两把冰冷的匕首,抵在了小野道臣的咽喉上!

他身后的副使显然也听懂了其中的凶险,额角瞬间渗出冷汗。

若承认效仿楚子,则必须行楚使之礼(跪拜);若被归为山戎赤狄之流,则意味着……可讨之!

明伦堂内,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书院弟子都屏息凝神,看着他们的山长如何仅凭寥寥数语,便将外交态势推向如此微妙的境地。顾青岩捻须不语,眼中满是赞赏。

小野道臣脸色由红转白,握着笏板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他深知,此刻若坚持站立,便是自绝于中华文化圈,坐实了“不通王化”之名,先前所有“慕华”的言辞都将成为笑柄,

更可能为本国招致不可测的后果。眼前这位姜太傅,绝非寻常文臣,其手段与决心,他早有耳闻。

挣扎只在瞬息之间。小野道臣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整了整衣冠,不再犹豫,向前一步,推开副使试图阻拦的手,面向北方京城的方向,撩衣,屈膝,俯身,以最标准的华夏礼仪,郑重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下国使臣小野道臣,谨代表吾王,叩拜上国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动作一丝不苟。

其身后使团成员,见正使如此,虽面色各异,却也只得纷纷跟随,跪倒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