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将家世与才学赤裸裸对比的方式,简单粗暴,却极具煽动力。
它让科举背后的权力运作,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人们拿着这份“评榜”,对照着官方榜单,发出心照不宣的哄笑和讥讽。
科举的神圣性,在这些哄笑声中,荡然无存。
....
深宫,养心殿
皇帝放下手中的几份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这些密报,来自各地的暗卫和忠诚的言官,内容惊人地一致:
其一,详细记录了贡院外墙的“题诗事件”以及市井间流传的各种讥讽科举的段子和故事。
其二,附上了几份流传甚广的“匿名评榜”抄本。
其三,汇报了各地书院、士子群体中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甚至提到了有落第举子开始串联,准备在下次科举时有所“行动”。
更让皇帝心惊的是,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报提到,某些激进的寒门士子中,开始流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危险言论!
虽然只是极少数,但这苗头,足以触动帝王最敏感的神经。
“混账!”皇帝猛地将密报摔在御案上,胸膛剧烈起伏。
他身边的贴身老太监小心翼翼地奉上一杯参茶,低声道:“陛下息怒。不过是些落第秀才的牢骚话……”
“牢骚话?”皇帝冷笑一声,指着那些密报,“你看看!墙上的诗,茶楼的榜,还有这些……这些故事!
这已经不是牢骚,这是民意!是天下寒士的怒火!他们这是在指着朕的鼻子骂朕取士不公,骂朕纵容权贵,堵塞贤路!”
老太监噤若寒蝉。
皇帝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层层叠叠的琉璃瓦,心中思绪翻腾。
他何尝不知科场积弊?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科举,势必触动盘根错节的世家利益,引发朝局动荡。
他一直隐忍,希望徐徐图之。
但现在,姜淮……或者说,那股以姜淮为代表的寒门力量,用这种近乎“逼宫”的方式。
将这个问题赤裸裸地、以一种极具羞辱性的方式,摊开在了天下人面前!
民意如火,可以烹油,亦可焚身。
若再置之不理,下次贴在贡院外墙的,恐怕就不是诗句,而是……血书了。
届时,失去的将不仅是科举的公信力,更是天下士子之心,是王朝的根基!
皇帝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转身,对老太监沉声道:
“传朕口谕,明日早朝,议科场事。让姜淮……把他的那个什么‘糊名’‘誊录’的条陈,详细准备好。”
老太监心中一震,知道陛下终于被这汹涌的民意逼到了不得不做出决断的墙角。他连忙躬身:“奴才遵旨。”
当姜淮在书院接到宫中传来的隐秘口信时,他正在批阅学生的课业。
他放下笔,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他知道,他精心播下的火种,历经市井的酝酿,士林的发酵,终于燃成了足以照亮庙堂的熊熊烈火。
这把火,将为他锻造出推行“糊名誊录制”最锋利的武器,皇帝不得不改革的决心。
朝堂之上,最终的对决,即将开始。